计算机网络:1-3章简答详解

发布时间 2023-10-28 14:08:51作者: Cloudservice

1. 简述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主要优点。

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主要优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模块化设计:层次结构将整个网络系统分解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特定的功能。这种模块化设计使得网络的开发、维护和扩展更加容易,因为每个层次可以独立地进行设计和实现。同时,模块化设计也促进了网络设备和协议的标准化,提高了互操作性。

  • 分工合作:层次结构使得不同层次之间的功能和责任清晰划分。每个层次专注于特定的任务,通过明确定义的接口与上下层进行通信。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使得网络系统更加高效和可靠,同时也降低了系统复杂性。

  • 可扩展性:通过层次结构,网络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扩展。当需要引入新的功能或技术时,可以在适当的层次进行修改或添加,而不会对整个网络产生过大的影响。这种可扩展性使得网络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发展。

  • 故障隔离:由于层次结构的分层特性,当网络出现故障时,故障往往只会影响到特定的层次,而不会波及整个网络。这种故障隔离的能力使得网络更加可靠和容错,可以更快地进行故障诊断和修复。

  • 简化协议设计:通过层次结构,网络协议的设计可以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并在每个层次上进行独立的设计。这样可以简化协议的设计过程,降低了设计的复杂性。同时,不同层次之间的接口也可以提供标准化的协议交互方式,促进了不同厂商设备的互操作性。

总体来说,采用层次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具有模块化设计、分工合作、可扩展性、故障隔离和简化协议设计等优点,能够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同时也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

2.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客户-服务器方式(Client-Server)和对等通信方式(Peer-to-Peer)是两种常见的网络通信架构。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如下:

  • 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在客户-服务器方式中,存在一个中心服务器,客户端通过与服务器进行通信来获取所需的资源。服务器是集中管理和控制的。而在对等通信方式中,没有中央服务器的存在,所有参与通信的节点都是对等的,彼此之间可以直接通信和共享资源,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网络。

  • 资源分配:在客户-服务器方式中,服务器负责存储和管理资源,客户端通过向服务器请求资源来获取所需内容。服务器具有资源的控制权。而在对等通信方式中,每个节点都可以是资源的提供者和请求者,节点之间共享和交换资源,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资源控制权。

  • 可扩展性:客户-服务器方式通常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因为服务器负责管理资源,并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服务器的规模。而对等通信方式的可扩展性受限于参与通信的节点数量和网络拓扑的限制。

  • 性能和可靠性:客户-服务器方式通常能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服务器可以具有高性能的硬件和专业化的资源管理,从而提供稳定和可靠的服务。在对等通信方式中,性能和可靠性可能会受到节点之间的不稳定性和资源分散的影响。

  • 安全性:客户-服务器方式中,服务器可以通过访问控制和认证机制来保护资源和数据的安全性。而对等通信方式中,节点之间的通信更容易受到安全威胁,因为没有中央实体来提供安全保护。

总之,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通信方式在中心化与去中心化、资源分配、可扩展性、性能和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选择使用哪种通信方式应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来进行评估和决策。

3. 协议和服务的关系是什么?

协议和服务是网络通信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 协议(Protocol)是一组规则和约定,用于定义在网络中进行通信时数据交换的格式、序列、错误检测和纠正机制等。协议规定了通信参与方之间如何交换信息和进行协调。常见的网络协议包括TCP/IP、HTTP、FTP、SMTP等。协议定义了通信的规范,以确保不同设备和应用程序能够正确地交换数据,并实现相应的功能。

  • 服务(Service)是网络中提供的特定功能或应用程序。服务是基于协议实现的,通过遵循特定协议的规则和约定,提供特定的功能和服务。例如,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Web服务等都是基于协议实现的网络服务。服务通常通过与客户端进行交互,接收请求、处理请求,并返回响应或结果。协议定义了服务所依赖的通信规则和数据格式。

可以说,协议为提供特定功能的服务奠定了基础。协议定义了通信的规则和约定,确保通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服务则是基于协议来实现的,通过遵循协议的规范,提供特定的功能和服务。

4. 为什么需要对基带信号进行调制?列出三种基本的带通调制方法,并解释其含义。

基带信号是指未经过调制的原始信号,它通常具有低频或直流的特点。对基带信号进行调制是为了将其转换为适合在通信通道中传输的信号。调制过程将基带信号的特征转移到一个较高的频率范围内,使得信号能够在不同媒介中传播和传输。

以下是三种基本的带通调制方法:

  • 调幅(Amplitude Modulation,AM):调幅是一种将基带信号的幅度变化转移到一定频率范围内的调制方法。在调幅中,载波信号的幅度会随着基带信号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包含了基带信号的信息。调幅信号可以用于无线电广播和模拟电视广播等领域。

  • 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调频是一种将基带信号的频率变化转移到一定频率范围内的调制方法。在调频中,载波信号的频率会根据基带信号的变化而调整,从而传递了基带信号的信息。调频信号在无线电通信中广泛应用,例如调频广播和无线电通信。

  • 调相(Phase Modulation,PM):调相是一种将基带信号的相位变化转移到一定频率范围内的调制方法。在调相中,载波信号的相位会随着基带信号的变化而改变,从而携带了基带信号的信息。调相常用于数字通信系统和数据传输领域,如调制解调器和宽带接入。

这三种调制方法都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某个特性(幅度、频率或相位)来传递基带信号的信息。调制后的信号可以在传输过程中经受噪声和干扰的影响,但由于调制使信号达到一定的带宽,相比于未调制的基带信号而言,能够更好地适应传输媒介和传输距离的要求。

5. 简述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的区别。

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和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是两种常见的多路复用技术,它们在信号传输中有着不同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式。

频分复用(FDM)是一种将多个信号通过在不同频率上同时传输的技术。在频分复用中,每个信号被调制到不同的频带上,然后这些频带被组合在一起传输。接收端根据预先约定的频带来解调各个信号,使其恢复为原始信号。频分复用可以同时传输多个独立的信号,每个信号占据不同的频带,因此多个信号之间不会相互干扰。频分复用常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如移动通信中的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

时分复用(TDM)是一种将多个信号通过在不同时间上交替传输的技术。在时分复用中,每个信号被分割成若干时间片,这些时间片按照预定的顺序依次传输。接收端根据时间片的顺序将各个信号进行重构,使其恢复为原始信号。时分复用允许多个信号在同一传输介质上交替传输,因此可以有效利用传输带宽。时分复用常用于数字通信系统中,如电话网络中的多个电话线路共享同一物理线路。

区别:

  • 工作原理:频分复用通过在不同频率上同时传输多个信号,而时分复用通过在不同时间上交替传输多个信号。

  • 传输方式:频分复用将各个信号调制到不同的频带上,然后组合传输;时分复用将各个信号分割成时间片,按照顺序交替传输。

  • 干扰情况:频分复用中,由于每个信号占据不同的频带,多个信号之间不会相互干扰;时分复用中,多个信号在同一传输介质上交替传输,需要确保各个信号的时间片不重叠,以避免干扰。

  • 应用场景:频分复用常用于无线通信系统,如移动通信中的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时分复用常用于数字通信系统,如电话网络中的多个电话线路共享同一物理线路。

总的来说,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都是为了实现多个信号的同时传输,但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选择何种复用技术应根据具体的通信需求和系统设计来进行决策。

6. CSMA/CD是以太网采用的协议,请解释载波监听和碰撞检测的含义。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是以太网中采用的一种协议,用于多个设备共享同一传输介质的数据通信。

  • 载波监听(Carrier Sense)是指在发送数据之前,设备会先检测传输介质上是否存在其他设备的信号。如果检测到有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当前设备会等待一段时间,直到传输介质空闲为止。这样可以避免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导致碰撞。

  • 碰撞检测(Collision Detection)是指在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中,不仅要监听传输介质上是否有其他设备的信号,还要实时检测是否发生了碰撞。当设备发送数据时,如果检测到传输介质上的信号与自己发送的信号发生碰撞,说明有其他设备同时发送数据,设备会立即停止发送,并发送一个干扰信号通知其他设备发生了碰撞。然后设备会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间隔,再重新尝试发送数据。

通过载波监听和碰撞检测机制,CSMA/CD协议能够有效地协调多个设备在以太网上的数据传输。设备在发送数据之前先监听传输介质,避免与其他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减少碰撞的发生。如果发生碰撞,设备能够及时检测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