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施针的方法

发布时间 2024-01-12 15:36:47作者: 中医学最高智慧的存在

不施针的方法要掌握

先将乳香、没药、松香于碾槽中制成细粉,其它原料药用粉碎机制成细粉;
膏药底的制法是,取松香1000、乳香200、没药200、雄黄50、生大黄50月石50、滑石50、冰片15的细粉混合,先取混合粉的一半兑入蓖麻油适量,拌和成微稀状,再置入剩余的混合粉中滚粘完成,用手搓揉成团至能贴于皮肤上不掉下来的程度为宜
热膏的制法是,在制成的膏药底中加入能在皮肤上产生热感刺激的药粉(如硫磺、白芥子、吴茱萸、胡椒、姜、辣椒)80左右和适量的赤石脂80左右,再搓揉到贴肤不落为准;
冷膏的的制法是,在制成的膏药底中加入能引起在皮肤上产生冷感刺激的药物(如生白矾、薄荷冰等80左右),再搓揉到贴肤不落为准。
如果膏药因置放时间过久而变硬不好用时,可放在锅内隔水蒸烂,再兑入少量冰片细末与适量蓖麻油,重揉一下即可

方义:蓖麻油、冰片、薄荷冰能将松香、乳没之粘糊溶剂溶化致尽,使贴肤不落,同时又具拔毒消肿厚肤等作用,雄黄解毒防腐防霉变,大黄、乳没松香活血行气止痛杀菌,月石、滑石、石脂护肤吸毒,诸药合用令皮肤不会感染,不易起泡

用时取小豆粒大一块摊薄于消毒布或牛皮纸上,即可贴于经络穴位。

热膏贴于经穴部位,因热的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气血充盈,功能增强,可代替针灸补法;冷膏贴于经穴部位因冷的作用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气血流量减少,穴位功能减弱,可代替针刺泻法。

特别说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虽属阴经,但是调能膏所起的作用却与阳经的表现相同,这可能就如《医经》所云:“心属火”的缘故吧!再有神阙穴虽系阴经任脉,但也收阳穴的功效。

调能膏的起效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快的10分钟就能显现效果,慢的30分钟见效;5—7小时为高峰期,12小时以后就没有什么明显效果了。因其起效时间长,用于急救则逊于针灸。
再有需要特别解释的是,灸法施于阴经穴位是增加热能,可起到升阳散寒的作用,而用热性膏贴于阴经穴位也是增加热能所起的作用却是泻下降火。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针灸为干性(属阳),热能量大,是热的直接介入,即大量热能循经直达寒处,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速效干预作用,所谓得气(气为阳)即已。
而调能膏为湿性(属阴),起效缓慢,起的是培或抑的作用,热膏贴于阴经培补的结果是使阴更盛(阴盛则寒)。
所以炙法于阴经增加热能,与热膏贴于阴经增加热能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在临床实践中除了继承传统针灸知识外,还发现了一些适用于调能膏具有经穴作用的敏感区域。如前胸与肝脏部位相对应的体表区域(这里不论该区域所过经络及穴位的本来作用),该区域能替代肝、脾、肺、胃、大肠诸俞穴的作用。在手背部紧连中指的中央区(男左女右),能调节督脉和膀胱经的升降出入。
在调能膏中加入专药以治专病,辩证施治得当,如虎添翼;如果药性与症情不符,专加之药则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穴位调能是主导作用,药气只是服从地位。即使这样,笔者认为还是多制些含各种对专病而施的药物膏以便在用于贴治各种专病时更好地提高疗效。再者即令是专病专药膏也同样可作为用于其他非专病调能使用,如取含抗癌药气膏,贴治感冒,只要辩证施治对路,也完全能将感冒治好,此作用主要跟调治祛风穴位有关,其抗癌药气不显作用。

下面简略地介绍辩证施治的法则
一、力度
根据病情需要施以轻重、相应的治疗力度。即在经络线上施度量长的为重,施度量短的为轻;在穴位上施贴功能相同多穴为重,单穴为轻。
二、升阳提气散寒法
在阳系经穴施贴热膏,在阴系经穴施贴冷膏。此法有很好的抗感冒作用,适用于易患风寒感冒和阳气下陷等证
三、降气泻下散热法
在阳系经穴施贴冷膏,在阴系经穴施贴热膏。用此法治外感高热汗而不解之表热证及火气上升之证效佳。
四、补法
1、在阳经上补气补阳其法有三:
①由宽度相等的一段稍长的热膏,紧靠并行一段稍短的冷膏组成,中缝贴在经络线上。
②取宽度相等,热膏略长冷膏略短连成一条,贴在经络线上。
③两条相同名称经络的对称部位,一边贴热膏略长一边贴冷膏略短。
2、在阳系经络线上补阴,则与“1”正好相反
3、在阴系经络线上补阳,则也与“1”相反
4、在阴系经络线上补阴,则与”1”相同。
5、在肝区补阳,则热膏面积应稍大于冷膏面积
6、在肝区补阴,则热膏面积略小于冷膏面积

为什么凡言补都要有冷热相配呢?这是相反相成的道理。因任何实在物质的存在都必俱阴阳两方面合作而成,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例:笔者曾治干咳而呛声患者,辨为肝肺阴虚,先用冷膏贴肝区企图泻火益阴,初有小效继则无功:后改用冷热相配,冷大于热贴之,一次病愈强半,三次痊愈

五、消破法
对实邪或有型之顽疾,可采用消破法,其形式为在一条膏药中用三点合并,中间一点为病邪的阴阳性属(同气相求)为引,两边紧挨着是与邪气属性相反的两点膏药将邪夹在中间,其实在意义好像是有一个患属阳邪疯狂病者,有越垣上屋之力,但如有两个也很有力的人从两旁拽住两膀,这个疯病人就不能发挥他的邪力,若用古代五马分尸刑法之力,还能将其拽成两半毁了,这就是消破法所起作用的原理,此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补法用于虚中夹实证。例人胃病撑胀作痛,胃腕有冷感、舌质暗、苔白腻、脉沉弦滑,辩为寒痰气实,
先用升提法贴治,只能暂小效(只能小散),后用破阴法贴有关穴位(直接用),一次病情大减,三次愈。

六、活血化瘀祛痰法
先按病位取穴,施以一冷一热平调,再兼顾,寒热虚实,对证取穴为辅。为什么要以平调法施效呢?因用此法贴于一个部位或同一名称的两对称穴上,如同人用两只手握在轮子两边,一边向上用力,一边向下用力,促使轮子转动加快,在体穴上就能促使气血流动循环加快,瘀滞之血就因之而消。例曾治一风火牙痛患者,尺脉沉、弦劲,辩为肾经伏风。先在太溪、合谷用降法,意图散风泄火,只略有小效。自思肾经无风穴,怎样能去其风呢?恍悟有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改用在原两穴各施平调,以使血活风去,果彻效。至于祛痰法原理基本同活血化瘀只是应选择有关能祛痰的穴位而已。

自思肾经无风穴,怎样能去其风呢?恍悟有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改用在原两穴各施平调,以使血活风去,果彻效。至于祛痰法原理基本同活血化瘀只是应选择有关能祛痰的穴位而已。
七、解郁散结法
有些病阴阳两伤,升降出入失调,不能用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法取效
笔者采用解郁散结法,亦即平调法,往往见效。其用有1、纵式:以调升降为主。例如:一人因车祸伤重,大便多日欲解不能,服泻药初有效继后无效,认为是气血郁滞,运动乏力,治用在任脉上取膻中、中腕、气海三处,每处都用长度相等的上降下升法,从推动升降功能而使肺胃肠运动力增强,后果验。2、横式:调出入以散结。例如:一中年男子易患痰核,平时以药物特效散结膏贴治,一般须3-5天皮肤起泡后方愈,试用取治瘰疬穴,在两条同名经穴上各贴一冷一热平调,往往一次治愈,且无皮破之苦

八、平调法的广泛应用
1.一经失调:如一小儿虚中夹实,腹涨且泻,笔者常取胃经、于上腹、脐旁、下腹三处各贴长度相等的一冷一热膏,往往一两次痊愈。
2.经内异穴失调:如肺气虚寒兼痰盛的咳哮,可用五输穴取母穴、太渊以提补阳气,子穴尺泽以降泻痰邪。
3、一行失调:即五行中一行之间脏(阴)腑(阳)之失调。例曾与一有慢性肝炎病史的中年妇女,一度因过食辛热发物而出现夜八九时全身恶寒,至十时恶寒止两足又发热,虽时值隆冬而必伸出被窝。笔者认为辛热伤肝阴,损木之本,阴不足而化阳无力,阳木胆气亦不旺,夜八九时仍逢金旺,木气被压,疏泄不畅,阳气当升不升,所以寒战。夜十一时阳木当旺,被郁之气欲升,时又不能尽升,所以足热,治用补肝阴,升胆阳并施,,一贴即效。

4、全身失调:用于繁杂之症,其法有
(1)调肝经肝区:肝为木,性喜调达,对人体升降出入功能处于机枢地位在两期门经络部,用长度相等的一冷一热膏贴之以应全身升降,在肝区域经络两边,各贴面积相等的一冷一热膏以应全身出入。例如一患角膜炎眼病者,经治疗廿余日无效,愚用此法加平调祛风穴(风池风门等)一次大见成效,计三次愈
(2)调节督脉、任脉与膀胱经俞穴:例如一极晚期食道癌患者,廿余日水入即吐,大量白沫痰涎,笔者试用在督脉从命门至大椎,取五穴等距离相隔用热膏以升一身阳气,再从任脉、天突至关元等距取五穴仍以热膏以降补一身阴气,膀胱经取五脏六腑之俞穴,平调阴阳,以助全身出入之气,所有部位之膏性属都是隔日相互交换一次,以避免穴位疲劳,经三四日后渐渐能进食稀饭,由几汤勺渐加至一两小碗,计贴治四十余天,能下床活动且作轻微劳动,遂停治共延长寿命近三个月,后因突发感冒发烧于他处治疗用大量抗生素无效而亡。
(3)升降出入同调配合,治病效果显著。例一小儿先有感冒发热症状,经西药治疗两日稍有好转,后突发髙烧喘咳、痰鸣、烦躁、气促、鼻煽,有类大叶性肺炎闭肺证。治取肝经肝区调升降出入,用破消热法贴列缺、孔最、尺泽、曲池、丰隆、大椎等以破消痰热,20分钟后渐安,1小时后入睡,3小时后诸症悉除。
伤寒无汗证:风寒寒冒高热无汗有时用升提法反而热度更高。医经云阳加于阴则汗。笔者往往用平调法贴退热却风穴,一贴即效。

九、相兼证与夹杂证的处理
中医治疗的原则是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对于证情单纯的,可一击即鸣,但证情往往是错综复杂,多元相兼,所以必须仔细观察,全面掌握,施治立方要面面俱到,真可谓一处不到一处迷。
例:1、外热内寒上实下虚证:如一小儿高热有汗不解、咳喘、痰鸣、呕吐、腹泻,所泻为清稀淡水、四肢不温,经西医抗炎退热处理,热稍退,其余症状有增无减,贴治取肺经、足太阳膀脱经能泻散风热之穴,进行泻散,取任脉穴上降下升,再取脾、肾、大肠经进行提补,一次病愈强半,两次痊愈。
2、表里俱热证:治取肺、膀脱经以消破实热,取任脉、胃经,以大力度降泻。
3、肺、脾、肾阳气不足兼夹肝火:治取任脉上、中、下三部提补阳气,再取肝经络及肝区降泻邪火。
4、中气不足兼食积:治取两条胃经于上腹、脐两旁、脐下提补,取任脉上、中、下三部降泻。5、肺、脾、肾气阴两伤兼肠寒:例一小儿患肺炎,经西医治疗一周后,大症状好转,但哮鸣动则加剧,间有咳嗽、腹泻,一直未愈,舌质红、无苔、水滑,贴治取肺、脾、胃各经中取一代表穴平补阴阳加升提天枢大肠俞,三次愈。
十、肝区灵活的配方形式
前文提到整个肝区能代替肺、胃、肝肠类似俞穴的大概作用,笔者在实践中试配各种形式的组方(穴),的确能收到许多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举一些例子以说明。
1、一张含有一冷一热面积相等(中间留空一到二指)的膏药能起三种作用
(1)贴于肝经期门穴两边,有平调所涉诸经阴阳的作用。
(2)用冷的一条直对肝经络有升提所涉诸经阳气作用。
(3)用热的一条直对肝经络有降泻所涉诸经邪火及益阴作用。

2、补阴补阳例
例(1)一大学生寒假在家中患干咳肋痛,曾服西药消炎止咳无效,诊得舌红、无苔、脉细数。贴用补阴膏一张,中间交界处直对肝经络,计三次愈。
例(2)一周岁半男孩,患支气管肺炎,住院半月主症已愈,只是稍动即咳喘哮鸣,诊得舌光质淡,下午额红,辩为气阴两虚。贴治取肝区肝经两边各贴补阴一补阳面积相等计五次彻底治愈。
3、补阴(正)消阴(邪〉补阳(正)消阳(邪)例一人患慢性胃炎,夜多梦,五更时胃中嘈杂,下午3时后吞酸,腹痛、大便时溏或结,四肢不温,辩为阴虚而兼有寒湿。治用取肝区肝经两边,一边用补阴法,一边用消破阴法,面积相等,彻效。
4、补阴消阳,补阳消阴:前用于阴病重证,后用于阳病重证。
5、消清湿热燥热
例(1),一人患面唇部起带状泡疹,舌红苔黄腻,辩为湿热重,治取肝区肝经两边,一边用消阴法以法湿,一边用冷膏以泻热,两膏面积相等,彻效。
例(2),一人患三消证,舌苔薄黄而千、质红,辩为阴虚,燥热。治取肝区肝经两侧,一用补阴法,一用消阳法,面积相等彻效。
特别说明:在肝区贴用两类性能不同的膏药,要特别注意因性能不同而产生牵扯作用,使本来的治疗意图不能实现,
其具体做法原则是
A、性属相同的膏药靠近没有牵扯作用,性属相反的膏药起牵扯作用
B、性属相反膏药仅靠近的起作用,相远的不起作用。贴治时可根据上两原则进行布置。
C、
十一、辩证
用贴穴调能法治病疗效成败与否,除了对针灸理论的全面了解外,最关键的就是中医辩证论治的功底,笔者把证型分三大类,即阴证、阳证、阴阳等证。现略举几例。
例一,毛某某50岁男性、干部,患乙型肝炎两年半,几乎是每天中药不断,再加各种西药,但症状不减,血检指标不改善,求治我处自谓四大证状:1、怕冷,2、无力,3、厌食,4、小便黄。观其所用中药,是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辅以调养气血。愚诊之,见脉迟无力,舌白腻水滑,属阴证,治当用破阴补阳法。治用1,取肝区肝经两侧,一用消破阴邪法,另一用补阳气法;2,取背部足太阳膀脱经,肝、胃、胆、牌、肾之俞穴,一侧用补阳,另一侧用破阴,两组轮换(隔日)交替使用一周后,复诊时,患者非常高兴,谓真是神奇之法。虽只用七天时间,四大证状己去三证半,己能食,不怕冷,精力充沛,只是小便时清时黄,后继续使用该法前后共廿天,诸证悉除而停治,血检只是两对半中1、5阳性,遂嘱其注意饮食忌宜,自行调养,随访5年一直平稳。
例二,杨某某22岁女农民工,患乙型肝炎两年,用遍中西医各法,谷丙转氨酶居高不下,仍在300以上。求诊时,谓头昏、肝区时胀痛、厌食,特别是闻到荤腥油腻味即作呕,大便燥结难解,脉左弦右滑,舌暗紫苔薄腻黄干,辩为肝阴虚、痰火旺,属阳证。治取:(一组)肝区肝经两侧一用补阴法,一用消破阳邪法。(二组)足面行间、太冲、三阴交、丘墟一侧补阴一侧消破阳邪与肝区交替使用,同时加丰隆、中腕,用破阳邪法以消痰火,取足太阳膀脱经肝、胆、膈俞平调以活血化淤。一个月后诸证悉除,血检谷丙转氨酶接近正常。从上两例可以看出:两例在用中药时,都以清热解毒、利湿,对病因(毒)治疗为主,但都忽视对证,所以不能治好。笔者的无药疗法正好是对证,故效显。说明致病因素(病毒)在生存环境不适宜的情况下,而渐渐被消排掉,疾病也就被治好。
以上是阴阳病证辩治法,还有相当一些病证,阴阳证状都有,而且力均势等。笔者称其为阴阳等证。在实践中这类病证并不少见,尤其是体质素差和一些慢顽性疾病多会有此表现。例笔者曾治一女婴,出生35天后患病毒性肺炎,在一家工人医院治疗10天不见好转,院方令其转住大医院,其家长求愚治时讲明死马当活马医,立下字据治死了不负任何责任,其症状表现为体温38.8℃,咳喘、痰鸣、烦躁、腹胀、泄泻、口唇紫黑,愚认为新生儿尤为稚阴稚阳之体质,此必阴阳两病,郁而虚实夹杂。治当阴阳平调,开郁、活血化淤、虚实兼顾。取心、肝、胃、肺、脾、肠、肾诸经各取一代表穴。以平调阴阳活血开郁,脐部两侧胃经,脐上下任脉两处各取一穴平调以重点助肺、胃、脾、肠的平补平泻。再加大椎、合谷、曲池等平调,以退其热。一次各证均有好转计五次愈。此事后自己更觉得中医讲究平衡的理论之精妙,如斯证舍其法将很难瘥。
十二、另外笔者观察到好多病情可在一日之内不同时间表现出或轻或重,以推出其病位所在与阴阳性属,其表现有五:
1、所不盛时病重,如咳喘以下午3时后至夜11时前病情加重兼痰鸣、吐泻的,多为阳气虚阴邪盛,治当取提阳补气散寒法。
2、所盛时病情加重,如咳喘在深夜后3时左右加重,兼烦躁或发热者多为肝肺火旺,不发热者为木旺侮土,治当泻实为主,补虚为辅。
3、所不应时加重,如咳喘以下午为重,但干咳烦躁或发热加重,此为阴虚火旺不能应时,治当补阴或兼降其火。
4、如咳嗽在阴时(下午3时后)或阳时(夜11时后)各有一段时间加重,为相兼证,如上文所提到的肺、牌、肾阳气不足兼肝胆有郁热,治当兼顾
5、如咳喘没有应时表现轻重的,多为阴阳等证,治当平调。其余各证依次类推,只要把时间与证状结合起来分析,易作出对证情的正确判断,“察时辩证法”尤为给贴穴调能施治术创造优势。
十三、补充说明
1、针灸穴位范围只有一个点,而调能膏在施用补,消破等术时须两点或三点,其范围远远超过穴位本身,是否能有效,这儿有一点必须注意,膏药一定不能离开经络路线,定可,否则疗效不能保证。
2、对慢顽性病在某些穴位上,往往是初贴有效,久贴无效,这样问题如何处理。答其原因有二:(1)穴位本身是有易疲劳性,这样可多选几个或几组性能相近的穴位,交替轮换施贴便可。(2)患者体(质)征阴阳等证,正气阴阳俱虚,邪气阴阳俱实,极易有阴阳所偏。当调能膏在某一处作用稍久,就会引起另方功能有变,久而产生新的不平衡现象。解决这样问题,可调用性属相反的膏药贴,以便对抗新产生之偏象。比如原来肝区用补阴散寒初贴有效,久贴无效,可以用补阳散火法,与原法隔日交换使用。
3、如果贴治在短时间内病情反而加重,那一定是辩证有误,应立即揭下调能膏,重新辩证施贴,即可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