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生:GPT时代,如何为未来教育做加减法?

发布时间 2024-01-08 11:40:08作者: 我微笑不代表我快乐

 

一: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几大变化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为世界各领域带来的诸多剧变。

1.大量白领工作和社会中层的消失

在我们这个时代如何培养一流的人才,也就是创新型人才?我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不是来代替体力劳动的,而是来代替白领的,代替社会中层的那部分人。
做了一辈子老师,我们一直在培养什么样的后代呢?多年来,我们国内的教育基本上在培养如何做一个好的追随者,而非一位领导者。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教育培养的主要就是白领和中层阶层。然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必将带来大量白领工作和社会中层的消失。这隐喻着当前教育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上。
2.廉价的知识、技能和软件工具
人工智能时代几乎无限的数据,让知识、技能跟软件工具变得越来越廉价,作为传授知识的老师,我们还能做什么?师者存在的意义,是每位身处这个时代的老师不禁要叩问的。
3.获取知识的途径改变
目前,人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三条:1/3来自学校, 1/3来自家庭,剩下1/3来自网络。经由网络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能和传统的知识获取途径并驾齐驱。
4.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社会结构迎来重组
有人问我,你们学校在培养怎样的后代?你们的毕业生未来将去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我说,你希望你的孩子做哪类工作?答说,我的小孩最好去做银行的公职人员。我说,以后银行还要人吗?
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是跟社会需求有关的,当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的,整个社会的稳定性跟安全性都受到了挑战。

二:培养下一代年轻人的四个维度
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年轻人,我们要从以下四个维度上考虑。
第一维:情商与勇气
情商与勇气是我在美国、香港、内地教书多年后,总结出的我们最缺少的品质。全世界上最成功的人里面,他们拥有的勇气有时比智慧还要重要得多。
第二维:想象与创造
第二维度是想象与创造,我们中国人可以在想象力方面更进一步。想象力弱,创造力弱,会让很多能力都慢人一步。
第三维:沟通与领导
以前要求你会计算,后来发现计算比不过电脑;以前写作很重要,现在也比不过ChatGPT了。那么这个时代什么样的能力依旧不可或缺呢?当前时代对人的人际沟通、协调、领导能力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如何做人、如何办情、如何说话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当下的年轻人能力维度中普遍弱项的一个点。
第四维:视野与胸襟
今年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毕业典礼上我讲了一句话:在浮躁的时代中做一个静心的人,在狭隘的世界里做一个宽厚的人。未来的年轻人要有高远的视野与宽厚的胸襟,要对世界整体发展有更深刻理解的同时,具备更完善的综合能力。


三:如何为未来教育做加减法?
那么,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人,教育应该做怎样的调整?
1.加强艺术教育,提高艺术涵养和想象力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与情感、同理心、心理和意志的培育都有关。
我走了100所中学,做得好的艺术教育大概只占20%。然而艺术教育如果不做好,孩子的一生都欠缺了一个很重要的维度,这是相当让人遗憾的。艺术教育无关“懂与不懂”的问题,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领悟爱”。每次坐在音乐会的现场,音乐我不懂、五线谱我也不懂;但我还是能够领悟音乐,从音乐的流动当中感受到爱。
教授艺术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而是让他有一个训练,艺术也是想象力产生的根源之一。有件事情你想不出如何解,坐在办公室拼命想也想不出来,不妨停下来听听音乐、逛逛画展、看看海滨,跟身边的人天马行空地聊天,或许最后思路就出来了。这想象力是怎么产生的?来源于一份表达的能力、倾诉的能力、人与人交互的能力。
2.加强表达、群处、领导力的训练
在表达、群处、领导力上,中国的孩子也有很大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到国外去,往往在融入人群上有些障碍,因为他在跟人相处上始终缺少一点同理心。同理心是很重要,一定要理解人、为人家着想、站在人家的立场上去看问题。所以人还要有一个群处的能力,群处的根源是什么?是“融”,要交融、融入对方,多要为对方着想。
3.加强对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孩子几乎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与宠爱下长大的,而我们的家庭往往是只有爱、没有规矩的;这导致孩子们独立的能力普遍很差,一不留心,焦虑、抑郁等各类心理障碍就出现了。因此,对孩子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也将是未来孩童养育的重点。
4.加强对社会实践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孩子们在家庭教育中没能完美毕业的课程,就只能到社会上“复读”,重新学规矩。社会实践跟心理素质训练的加强也相当重要。

5.减少对重复性、知识性、记忆性内容的训练
当人走路不够快时,我们发明了汽车;拥有了汽车以后,人还是可以去跑步的,但我们不需要跟汽车比速度。就像ChatGPT时代,我们也不应该在学校里再过多强调对重复性、知识性、记忆性内容的训练,那没有必要。
另外,有人觉得ChatGPT出现之后,我们要躲开它。然而这是躲不开的。电灯发明的时候,很多人也说我们一定要躲开它。当伦敦的街头装了路灯,第一天晚上教徒们就上街把所有的路灯都敲破了,他们说在夜晚更光明的是应是上帝,而不是这些街灯……但最后避免掉了吗?避免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避免不了的,ChatGPT也限制不了。

 

四:教育和培养方式该如何转变?
1.开展“学、思、践、悟”的四步教育
“学”即自主型学习模式,“思”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践”为实践、动手、独立处理实际事务,“悟”乃真正领悟事物的本质。
四步教育的第一步是“学”,大家都能明白。第二步是“思”,我们中国学生中能够独立思考的大概放在中间,不算最好,也不算最差。第三步是“践”,就是实践,思考完了以后一定要实践,教育学生最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去教其他学生。第四步是“悟”,实践完了以后才能够悟,真正属于你的东西,是通过实践获得的;虽然每个人的悟性不同之外,但若没有课后的实践,仅凭听课也是悟不出真知的。
2.进行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方式
在学校,学科跟学习内容都是互相渗透的,一个宿舍里若是有文科的、理科的、医科的同学都住在一起,他们未来的成长一定相当快。多进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与教育,比如:尝试书院制的培养模式的交互,开展大学科的重组等等,都是相对具有价值的学科交叉实践。
3.模糊文理界限,扩大通识教育
当前我们的理科生严重缺乏文科训练,文科生存在严重的就业问题。文理分科虽然是让教育方便了一点,但文理科分科的培养模式其实带来了相当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我的小学母校是蔡元培先生亲自创立的,学校当年就规定四年级以下的老师是不能分科的,一个老师同时教算数、语文、音乐。再比如在医院里,招一位医生倒不是那么难,招一位院长是很难的。医院院长是谁培养的?哪个专业毕业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医院院长是既学医又是学管理的。
所有的学科都是交叉的。既然如此,我们还能用原来的分科形式去培养未来的人才吗?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文理之间的界限应该模糊,通识教育应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