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对话于冰(下)|架构师如何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

发布时间 2023-05-04 15:29:35作者: 程序杰杰

你好,我是辰洋,是《郭东白的架构课》的负责人。

在软件行业,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些新概念新名词,从而掀起讨论热潮。那么对于从业者来说,这些新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该不该追求这些浪潮呢?怎么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东白老师和于冰老师又聊了些什么吧。

主持人:郭东白 车好多集团CTO
嘉 宾:于冰 快手高级副总裁

此外,我还根据视频整理了一版文字精华稿,其中部分对话有删减。而对话是两位老师相互启发、思想碰撞的过程,文字很难呈现全貌。所以有学习条件的话,更推荐你去观看完整视频。

访谈文字精华稿

东白:前面咱们聊了人才、管理,现在再来聊聊行业,聊聊音视频的未来吧。像元宇宙这个概念现在很火,你是怎么看待这些新概念的出现呢?

于冰:我经常讲一个观点。在行业里,像5G、VR、元宇宙,它们只是从技术角度演化出来的一些变化,并不等于用户需求的变化。像之前说5G到来了,但几年过去了,其实没有对大家的生活产生特别大的变化。我三年前讲过一个观点,5G可能只是一个催化剂,不是一个革命。它会让视频更多地渗透到大家的生活里,但是并不会产生更本质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没有更革命性的、新的交互形态产生。或者说,沉浸感已经在移动端短视频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了。而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更新形态的、让用户真正买单的产品出现。所以在未来几年这还会是持续的、积累量变的过程,没有质变。

东白:所以不管是头盔,还是眼镜,到现在为止你都不认为它们是一个革命性的设备吗?

于冰:可能是初代机。我玩了Oculus Quest2,它在VR设备里算是做得非常好的,体验感、可玩度、精细度都做得非常好。但要让大家每天使用还有点距离,还不到真正的元宇宙。

我记得有一个美国女记者试戴这个头盔24个小时,就是VR生存嘛,挺难坚持下来的。还有二十年前的互联网生存实验,看大家只通过互联网来买东西能生存多少天。这两个很像。所以,头盔目前只是一个很早期的雏形。一个真正良好的VR设备交互体验,要像眼镜一样轻,清晰度也要够。比如我戴着它坐在椅子上,就可以享受影院级的效果。目前在视野范围内只能做到720P,还无法取代电视和手机。

这是一个供给和需求的问题。所有人都在做供给,但是需求还没有出现。这个行业目前最重要的还是需求,而不是供给。

东白:我跟你的判断也类似。我之前有朋友在一个小公司里做AR。我当时说你千万别去,教育用户的成本太大,小公司做不了。后来那家公司也的确挂了。而且最近元宇宙炒作的很多外设。其实20多年前我在布朗大学学计算机图形学的时候就有了,但这些外设20多年来一直没能规模化生产。所以我总是怀疑普遍性需求可能不存在。否则20多年的技术变换,如果需求是普适的,应该早已经有人发明了一个可以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的外设了。

不过像现在,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个像元宇宙这样的新概念,你怎么判断一个概念最后会不会成为技术趋势呢?

于冰:可以拿给十几岁的孩子玩一玩。如果他能每天玩几个小时,这东西差不多就成了。或者在一些细分场景,能把这个需求打开也可以。

比如车这个场景。前几天蔚来发布了ET5,在电动车的后座,它使用了一个眼镜。长时间旅行的时候,你戴着眼镜去看视频,会比在前方座椅后装个小屏幕,趴着去点击,体验上肯定好很多。我觉得这个场景是可以突破一下的。而且车主买车的时候,这个眼镜的成本也还好,算是个高级设备。这是跟车结合起来一个很好的场景。

VR方向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大家原来都认为VR是可以做游戏和视频的。但实际上,VR在游戏领域先搞成了,而视频消费场景基本没搞起来,唯一成了的就是VR看房。这个细分场景很火,也特别有用,现在已经成了看房的标配。所以还是要先在细分场景下去打开需求的窗口,让这个技术能够持续地火起来。像Oculus Quest2就是在游戏场景下突破了用户体验的那个点,所以就火了。

东白:我有段时间在思考直播电商的问题。你觉得它是很长时间的过渡态,比如会超过五年,还是一个终态?你怎么看呢?

于冰:首先直播需求就非常大。直播也是一种新型的电视购物,只不过电视购物里卖货的人跟观众没有那么熟,但直播间里主播跟观众之间是有信任关系的。而且直播覆盖的用户群更大,所以它的转化率会比电视购物高很多。另外还有销售技巧,这里面是有一定套路的,主播可以学习并积累经验,在这方面就可以迅速成长。所以我觉得它会是细分场景下的一个长期存在。

直播电商其实算是一个引爆点,应该会持续存在,它毕竟抓住了用户信任主播的心理。

东白:那你觉得直播电商未来会像图片、视频一样,变成所有电商的标配吗?还是会像抖音、快手这种大入口,把其他人都收拢起来?

于冰:肯定会有头部效应和聚集效应。因为大平台里有很多流量、观众,有大的消费场,用户在平台上可以选择或者逛很多家店铺。不过,跟传统电商平台相比,如果直播的转化率更高,那么你就可以去尝试。它确实能提升GMV的转化率,是一个新的、很有效的销售手段。

整个电商行业的供给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行业的供应链非常成熟,已经溢出到海外了。物流也不是问题,有非常强大的基础设施。现在缺少的实际上是需求侧的场景,需求侧持续地引爆才能把经济再带动起来。所以直播是一个蛮有效的工具,是新的消费场、需求场。

东白:你觉得直播电商中“电商”这个部分,未来会分化成一个不同的物种吗?

于冰:现在还有短视频电商,直播和短视频两者是可以紧密结合起来的。比如有的主播在直播过程中有一些特别高光的时刻,助理会把这些瞬间剪成短视频,投放到短视频的公域上,给直播间引流。这都是一些通用的做法,它甚至可以用短视频来带货。可玩的还挺多的。

东白:我们换另外一个话题。你做视频已经有十几年了,你觉得视频未来的空间会变大吗?还是会缩小?

于冰: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因为视频压缩技术、传输技术、音频技术,好多都在往深度学习的方向上走。未来可能有一些元问题需要被解决。比如:如何衡量一个视频的压缩损失?如何衡量一个视频的质量?我觉得这些元问题如果能被解决的话,我设想,给你一个视频内容,再给定一个损失的比例,就能用信息论算出来视频最低能够压缩到什么程度。

东白:是的,这个领域的确有一些挺有意思的论文的。那么从整个行业来看,在视频领域的从业人数,不管是做技术还是做架构,你觉得十年后会是现在的一个什么倍数?

于冰:我觉得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因为视频是一个很垂直的领域。每年的毕业生就那么多,我们整个圈子,根据包研老师的统计,可能就几万人,很少。全国做这方面工程、算法的人,也就几万人。

东白:那你们缺人吗?卷不卷?

于冰:很卷,哈哈。缺人倒还好,缺比较优秀的人,或者说缺比较有突破性的人才。因为想真正突破到更下一代,投入还是蛮大的,还有些很难的问题需要解决。就像我刚才说的视频质量评价这个问题,就是非常难的一个。

东白:如果是一个刚刚进入音视频行业的人,或者以后想进入这个行业。你认为他需要储备什么样的技术栈,需要怎么样做,才能像你一样优秀?

于冰:主要看他想做哪个方向。有的人就是想往细分的方向扎,比如想做算法,或是想做某一块音频工程。团队里有同学开玩笑说,能把iOS整个音频引擎全搞明白的人,一般来讲,一个大公司里也不会超过两个。能把一个细分方向搞透搞懂,还是挺不容易的。尤其做工程,他需要面很广。做算法呢,他需要扎很深。我觉得不妨从某一个方向入手,然后发展成“一专多能”。先发展一专,再做多能。

像我这种就是兴趣特别广泛。我受《程序员》杂志的影响特别深,当年我是忠实读者。每一本都会买,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会仔细看。不过看的也特别杂,基本上每个方向都很有兴趣。但是要学会在某一个细分的方向深入,要真正地去实操,要能在半年成为专家。这样的方向可能要有几个。

东白:嗯,我也很喜欢看不同领域的文章,对于架构师来说我觉得尤其重要。那么在技术之外,你会看什么书呢?

于冰:管理的、商业的都看。最近在看一本讲华为销售的书,叫《给客户一个理由》,挺有意思的。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给别人一个来用你的东西的理由。当然你也要先给自己一个理由,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

东白:如果要给做技术、尤其是做架构的同学,推荐一本对于人生成长最重要的书,你会推荐什么书呢?

于冰:书很多,《乔布斯传》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他非常激励我的成长。乔布斯正好就是在商业、艺术和技术交叉点的,一个极其伟大的人。我觉得大家可以多看看世纪传奇人物的传记,还是很有收获的。我还有一个图画版本的,给我儿子看的。他能把里面的故事都背下来,挺有意思的。

东白:是的,乔布斯也是我很喜欢的人。他的很多演讲,里面有很多话其实是可以作为一辈子的座右铭的。他的很多演讲现在在网上也可以找到,我也很建议读者朋友们可以去找一找,看一看。他的认知的确非常深,是一个真正改变了世界的人,非常了不起,我很佩服。《乔布斯传》我也很推荐,而且我觉得看传记的时候不能只看故事,更重要的是研究这个人的认知路径

我再问你另一个话题,你在技术上深耕了十几年,是什么样的信仰让你坚持了这么久呢?你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什么吗?

于冰:我比较喜欢利用技术实现一个自己的作品,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这就是工程师的一个信仰和追求,很喜欢造自己的东西。原来在Hulu的时候,大家管这个叫Builder。意思是一个好的工程师应该也是一个好的建造师、创造者。创造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做完了之后会很有成就感,看着自己的作品都很完美。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一个东西。我原来自己做网站,就天天使用,自己是最忠实的用户。现在在快手,每天也会刷很长时间,然后就会发现问题,再带着大家不停地改进。这种感觉还是挺好的。自己首先是这个东西的忠实粉丝、狂热粉丝,并且能够持续做,做到极致。

东白:在这个做到极致的过程中,你学习的策略是什么?

于冰:学习的话,还是刚才讲的,心态要非常开放。然后认知也要不停地提升,知道这个东西怎么样才是更好的、最好的,永远都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因为好的工程师写代码,永远都知道下个版本怎样写可以更好。我一般说一个东西做第一遍的时候可能很垃圾,凑合能用。做第二遍的时候就会有非常大的进步。做第三遍可能就接近完美了。一个东西不妨重复三遍。就像我为什么第二次又出去创业,就是想把我原来没有做到极致的东西再做一遍。现在在快手,为什么要成为一个管理者,因为我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是一个人能搞得定的,也不是一个小团队能搞得定的。快手可以给我一个机会,能帮我把设想中的蓝图、作品,做得非常完善。

东白:五六年前你刚进快手的时候,团队只有六个人,现在团队接近两千人,你也成了一个一线的技术管理者。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你一直都能保持很强的技术好奇心吗?

于冰:对。我觉得能把握每个技术的方向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你可以接触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知道这个方向最新的技术都到了什么水平,然后带领大家去突破。这个过程还是蛮有意思的。

东白:你现在作为一个管理者,你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呢?直接跟大家交流,还是会读Paper、看文档、写代码?

于冰:如果是一个已知的领域,我们团队就会招很多像乔布斯说的那种A Player,他们会给我带来很多新的认知。我也会跟行业里的其他专家交流,聊一些新的方向,知道其他家的一些做法,“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能聊出更多新的认知,知道未来的方向该怎么去做。同时自己也要勤思考,可能每个方向,每段时间,我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去想这个东西该怎么做。

东白:你获取最前沿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会是什么?参加会议,还是通过你们内部的分享?

于冰:会去很多会议,面试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去面试行业里最优秀的一些人,这个过程也能了解到很多思想。我跟音视频行业里最优秀的人都聊过。不管是不是能一起共事,但都会保持长期的联系。因为每个方向都有比我们做得好的,那么我们就把每个方向往最好的去推进。在对公司有价值的前提下,每个方向要做到跟业务节奏匹配得刚刚好,这样就会比较好。

东白:我前段时间去了QCon和AICon北京,里面有听到你们快手的同学在做分享,发现你们在技术上现在也有一些创新。你能不能分享一下,最近你们比较得意的一个技术上的创新是啥?

于冰:技术上,快手在视频的压缩和分发上做的工作还蛮多。另外在网络方面,我们是业界最大规模的用QUIC的公司之一。不管是QUIC的协议栈,还是客户端、服务端,还有相应的传输算法上,投入都是蛮大的。另外,不管在国内还是海外,QUIC的浓度做得还是行业内比较高的,从中也拿到了很多业务上的收益。因为提升用户的基础体验,叫QoS指标,然后会映射到QoE上的收益。比如我们会直接观察到时长的收益,或者是收入的收益,DAU的收益。

东白: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我正好想问问你,因为你这里提到了一个做技术人梦寐以求的不变量,也就是一个能够通过技术长期驱动业务的北极星指标。从一个QoS这样的技术指标到像用户时长这样的业务指标,它们之间最后会变成一个比较确定的函数吗?

于冰:它会拟合成一个曲线。这个曲线在不同的方向上,比如优化App的启动速度,或者优化进入直播间的速度直播间的卡顿率,这些都叫QoS指标。这些指标跟它所对应的QoE指标,都是有一个曲线的。

东白: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技术指标的优化,最终还能产生优化价值。我们专栏里也讲了,做技术的人怎么能帮公司创造商业价值,我觉得这是个特别好的例子,这是一个从技术动作到业务回报的直接影射。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成就感还是很大的。因为有些东西你做一个优化,全球都会产生效应。那如果是一个刚刚进入快手的同学,他怎么去找这种机会呢?他怎么打磨自己的技术,然后来碰到这样的机会?

于冰:有两个,一个是手段,就是用更新的手段,更先进的技术。比如我在传输里用强化学习来做,会比原来的算法要好非常多。另一个是深入用户,比如发现有一个用户体验的痛点,在网络不好的情况下我们现在的算法策略有什么问题。

就从这两方面去找,一方面手里要有锤子,一方面要去找目标那个钉子。找到钉子以后,可能不用特别高级的锤子就可以把它给砸了,给解决了。但是,你手里有更高级的锤子,就还是要找到合适的钉子。这是一个双向匹配的过程,需要有心的人去深入体验产品,找产品里面的问题。

我们也会非常大规模地做A/B测试,去验证收益和置信度,来保证它是稳定的。还要做长期的观察。这一整套的数据驱动的方式,快手其实做得非常深入,同时在线的A/B实验有几千个。我们做A/B测试应该是行业做得最疯狂的,一个客户端工程师或一个音视频工程师,如果要做优化,那都要去做A/B实验,这种数据驱动已经深入到血液中了。

东白:我对于你说的这点感触特别深。比如今天我还跟我团队的一个同学说,不要把一大堆试验打包在一起来追上线的速度。除了追求上线的速度,还必须要追求自己和团队在认知上的提升。我们投入人做技术不仅仅是为了让业务得到增长,也期望每个同学的认知能得到增长。知道我做这个到底会有多大的作用,这是需要看得非常清楚的。通过A/B测试这双很精细的眼睛,帮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技术价值,尤其是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这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关键,也是技术追求极致的一个态度。算是另一个维度上的知行合一。

于冰:对,这也是我认为做到知行合一的非常有效的手段。还有一个就是,除了证明商业价值外,还要证明优化是有用的。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用算法在线下测试是好的,但是线上开关一直没打开。然后发现有的优化可能一年了,那个开关都还没开。这就很不值。因为做了半天,算法最后没有通过A/B验证。你都不知道它是不是有用的,这就很诡异。

东白:真的是这样,再回到你讲的知行合一。有时候大家为了强行上线一个优化而不停地找对自己有利的A/B窗口。但事实上,一个真正有用的A/B,应该是对你自己的认知有帮助的。

于冰:每个A/B都是一个大胆的假设,但也需要小心求证。我们一般假设认知这个东西是有效的,但实际上线了有可能是负的。有的团队一看负的就马上下线,这种也不好。还是需要去归因,知道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说认知有差距,就是我假定他是有效的,但线上是负的,那么就需要通过归因去优化它,最终做正。这种例子也特别多。

东白:这个观点特别好。我们专栏未来也会讲到,作为架构师一定要有的做事情的态度,就是求真。你不能止步于一个简单的解释或结论,而一定要找到背后真实的原因。找到了这个本质的发现,你的认知也就提升了。

于冰:我想到原来搞化学竞赛的时候,就听到过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有的科学家就把这个产物给丢掉了,但有的科学家就会从这个东西里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和原来研究的方向不一样。他对这个东西很有好奇心,再去研究一下,最后发现是新的化合物,反而是更有用的一些东西。这个故事对我影响挺大的。

东白:挺好的。每次跟于老师聊天都能感觉自己在进步和提升。于老师很有思考深度,看到他两次创业,还把快手从几个人的小团队带到这么大,帮助快手把业务做到全球都少见的体量,这里面是有最本质的求知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追求。我们这次的录制要结尾了,我想请你再给我们专栏读者一个小的成长建议吧。

于冰: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坚持技术信仰,多实践,多思考,知行合一。能够通过技术,再结合商业、对用户的认知,真正改变世界。也谢谢东白老师。东白老师过于夸赞了。我只是快手很多优秀技术同学中的一员。快手的业务增长,跟公司很多优秀人才的付出都是有关系的。我只是做了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