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信息经济学逆向选择(十二)

发布时间 2023-08-29 15:19:58作者: 郝hai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信息的差异性或非对称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具体是指在市多交易双方中,参与交易的一方持有某些与交易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却不能直接或者间线完全知晓,而且不知情的一方对他方的信息由于验证信息成本的昂贵使得验证在经济上环现实或是不合算,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隐藏自已的私人信息,甚至借此向他人提供不真实的信息以获取私利。或者逆向选择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会把优秀的资源赶出局,而不是把低劣的资源淘汰掉,从而导致市场运作无效率的现象。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开创性文献。在美国俚语中,“柠檬”俗称“次品”,这篇研究次品市场的论文因为浅显先后被三、四杂志退稿。然而,乔治·阿克劳夫 (George Akerlof)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逆向选择理论揭示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又非常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一、逆向选择案例

1.1 二手车市场

在二手车市场上,卖方较为全面地掌握着有关旧车性能的信息,而买方则对此信息知之甚少。这样当性能较好的旧车与性能较差的旧车同时出现在交易市场上时,由于潜在买方缺乏信息量而降低其分辨能力,他在购买时选择的可能是性能较差的旧车。整个交易的结果是一些性能较好的旧车卖不出去,而一些性能较差的旧车可能被买走。
旧车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不对称。在旧车市场,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而买者不知道。这样卖者就会以次充好,买者也不傻,尽管他们不能了解旧车的真实质量,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愿平均质量出中等价格,这样一来,那些高于中等价的上等旧车就可能会退出市场。接下来的演绎是,由于上等车退出市场,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次上等车会退出市场;演绎的最后结果是:市场上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极端的情况一辆车都不成交。现实的情况是,社会成交量小于实际均衡量。这个过程称为逆向选择。

1.2 保险市场

在保险市场中,保险合同的缔约双方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信息差别,这个事实已经并且将继续妨碍着某些高效合同的签订。例如,假定参加人寿保险的社会成员根据意外事件的不同概率被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别,保险公司仅仅知道投保人在某类意外事件的平均风险。又假设每个希望保险的社会成员都知道他属于哪个风险类别的成员,因而也了解其承担风险的概率。但是,保险公司不能准确地按照投保人的真实风险水平区分投保人。由于受到这种约束,保险公司只能向所有投保人提出大致相同的保险费用。因此,在保险公司任何指定的价格水平上,高风险的社会成员将购买更多保险,而低风险的个人必然购买更少的保险。结果,保险统计的预期与所有参加保险者同等参与的结果相比,或者与不同风险水平支付不同保险费用这样一种理想模式的结果相比,保险公司所处的选择境况更为不利。在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为了避免这种窘境不得不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收集投保人私人信息,然而,这样做只能降低或减缓保险公司的不利选择程度,风险并没有由此得到有效分担。再比如愿意参加保险的人很可能是身体有问题的人。身体是否有问题,投保人比保险公司更清楚,也就是说,投保人具有私人信息。保险公司知道这点,就把保险费定得很高,这样,身体好的人就更不愿参加保险,这部分人就退出了市场。所以,热衷于买保险的人往往是身体不好或年龄较大的人。因此,保险公司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逆向选择境况,社会风险承担的均衡配置将是低效率的。

1.3 劳动力市场

逆向选择是指雇主在不了解可能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情况下,与雇员签订合同所面临的对己不利的困境。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都会尽力改善自己的不利处境,主要表现为对信息的搜寻。一是劳动者的搜寻。在劳动市场,由于同质劳动力的工资率是离散的,因此,劳动者的搜寻是必要的、有益的。如果信息是免费的,搜寻将无限进行下去直到同质劳动的工资离散完全消失。但在实际中,搜寻会受到成本因素的制约,搜寻活动应在搜寻的预期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停止。二是雇主的统计歧视。同样,雇主也会尽力搜寻雇员的信息,但递增的信息成本会阻止雇主作过多的考察,雇主只能根据某些易于判断的特征(如文凭、性别)对雇员进行等级划分,每一等级以雇员的平均能力为依据制定统一工资标准,这样就导致了“统计歧视”。由于统一工资水平对低素质雇员具有吸引力,从而又导致一部分高素质雇员离开,这样就形成了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

1.4货币市场

在货币市场上项目是否有风险是借款人的私人信息,因此,贷款人对贷款利率的出价是一个平均风险水平的价格,于是风险低收益低的稳定型借款者就会逐步退出市场。这样银行的坏账就会一天天增加。在资本市场上,每个借贷者要求同样数目的贷款条件下,银行不能将借款者按照回报率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利息率。银行能否收回贷款并获得利润,既取决于借款者的经济效益,也取决于银行所处环境状态的各种不确定性。如果银行以借款者的经济收益作为利息率标准,那么借款者就会利用银行难以观察或不可能观察到的信息做出对策,比如虚报利润额、人为地扩大成本等,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银行承担的风险。但是,银行借贷的预期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结果,如借款者难以抗拒的风险力量,借款者破产或携款逃亡等。因此,所有的信贷活动都涉及借款者因主观或客观原因丧失清偿能力的违约风险。显然,正是银行与借款者之间信息的非对称性,才出现了使作为委托人的银行不利的市场选择境况。
为了避免不利选择的结果,市场参加者都试图明确产品或服务价格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斯彭塞将这种关系用“市场信号”的概念来描述。阿罗则认为,通过有效的信息收集,人们能够直接认识到不利选择的内容,并相应地限制这类现象的出现。保险公司也发现,从事信息收集和建立高效率的信息系统以减少不利选择的范围是一项有利可图的工作。在资本市场上,银行系统活动中的相当部分就是准确地收集有关潜在债务人的信息,并对借款者进行间接的信息控制,从中限制不利选择的范围。

二、二手车市场逆向选择分析

阿克劳夫的旧车市场模型可以简单概括如下。有多个潜在的卖者和多个潜在的买者, 卖者知道自己出售的车的质量 \(\theta\), 买者不知道 \(\theta\), 但知道 \(\theta\) 的分布函数 \(F(\theta)\); 买者出价 \(P\), 卖者决定接受或不接受; 如果接受, 买者的效用为 \(\pi_B=V(\theta)-P\), 卖者的效用为 \(\pi_s=P-U(\theta)\); 如果不接受, 双方的效用均为零。这里, \(V(\theta)\) 为买者的评价, \(U(\theta)\) 为 卖者的评价, 也就是各自的效用, 且 \(\partial V / \partial \theta>0, \partial U / \partial \theta>0, V(\theta) \geq U(\theta)\) (否则, 交易没有意义)。注意,我们已将没有交易发生时的效用水平标准化为零,因而交易带来 的效用是指净效用: 买者从质量为的 \(\theta\) 车中得到的总效用为 \(V(\theta)\), 支付的价格为 \(P\), 因而 净效用为 \(\pi_B=V(\theta)-P\); 卖者从出售旧车得到的货币收入为 \(P\), 失掉车的效用损失为 \(U(\theta)\), 因而净效用为 \(\pi_s=P-U(\theta)\) 。此外, 我们还假定买者和卖者都是风险中性的。

2.1 两类卖主且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

让我们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假定卖者出售的车有两种可能的类型: \(\theta=6000\) 高质 量)或 \(\theta=2000\) (低质量), 每一种的概率分别为二分之一; 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且对 车的评价等于车的质量: \(V(\theta)=U(\theta)=\theta\) 。那么, 如果没有交易发生, 支付为效用向量 \((0,0)\), 如果在价格 \(P\) 下成交, 买者的效用为 \(\pi_B=\theta-P\), 卖者的效用为 \(\pi_s=P-\theta\), 显 然, 如果买者知道车的质量, 均衡价格为 \(P=6000\) (高质量), 或 \(P=2000\) (低质 量)。当买者不能知道车的质量时, 如果两类车都进入市场, 车的平均质量为 \(\mathrm{E} 0=4000\), 买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为 \(P=4000\); 但在此价格下, 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因为 \(\pi_s=4000-6000<0\), 只有低质量车的卖者愿意出售(因为 \(\pi_s=4000-2000>0\) 。买者知道, 愿意出售的卖者一定是低质量的卖者, 因此 \(P=4000\) 不可能是均衡价格, 唯一的均衡是 \(P=2000\), 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 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
有没有可能高质量的车主在等待低质量的卖完后再进入市场以 \(P=6000\) 成交, 因为此时每一个人都知道没有卖出去的都是高质量的车?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如果预期到这种情 况会发生,低质量车的卖者就会等待价格上升后再出手,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这个例一子尽管简单, 但给出了逆向选择的基本含义:坏车将好车驱逐出市场。这与货 币史上 “劣币驱逐良币” 故事是同一个道理。现实中这样的例一子比比皆是, 比如说, 如果小流氓都留光头, 一个正派的人就不会留光头, 即使他本来也喜欢光头(或许因为光头洗起来方便),这里,小流氓把正派人驱逐出光头队伍。在学术市场上,如果一个杂志老是发表低质量的文章, 真正有水平的学者就不会向这个杂志投稿, 这里, 低质量的文章把高质量的文章驱逐出这本杂志。

2.2卖主的类型是连续分布且买卖双方偏好相同

在上例中, 车的质量只有两种类型。现在我们考虑车的质量 \(\theta\) 为连续分布的情况。假 定 \(\theta\)\([2000,6000]\) 区间上均匀分布, 密度函数 \(f(\theta)=1 /(6000-2000)=1 / 4000\), 偏好 函数与上例相同。那么, 如果所有的车都在市场上, 买者预期的质量为 \(\bar{\theta}=4000\), 愿意支 付的价格也是 4000 。但此时, 只有 \(\theta \leq 4000\) 的卖者才愿意出售, 所有 \(\theta>4000\) 的卖者都 将退出市场。结果, 市场上车的平均质量由 4000 降到 3000 , 买者愿意付的价格也由 4000 降到 3000。但在价格为 3000 时, 只有 \(\theta \leq 3000\) 的卖者愿意出售, 所有 \(\theta>3000\) 的卖者 都退出市场, 留在市场上的车的平均质量进一步下降到 2500 , 如此等等。我们有唯一的均衡价格是 \(P=2000\), 此时, 只有最低质量的车成交, 所有 \(P>2000\) 的车都退出市场。进一步, 因为 \(\theta\) 是连续分布的, \(\theta=2000\) 的概率为零, 整个市场消失了。
如果我们围需求曲线表示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市场上车的平均质量的关系,供给曲线表示市场上车的平均质量与价格的关系, 上述结论也可以用供求曲线来说明。此时, 需求曲线为 \(P=\bar{\theta}\), 供给曲线为:

\[\bar{\theta}=\frac{\frac{1}{4000} \int_{2000}^P \theta d \theta}{\frac{1}{4000} \int_{2000}^P d \theta}=\frac{P}{2}+1000, \quad \theta \in[2000,6000] \]

上述供给曲线意味着,尽管市场上出售的车的平均质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但平均质量上升的幅度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 因为均衡意味着价格等于平均质量, 均衡价格一定在过原点的 \(45^{\circ}\) 线上, 即 \(P=\bar{\theta}=2000\), 如图所示 (图中, 需求曲线的斜率为 1 , 供给曲线的斜率为 2 , 唯一的交点是 2000)
上述供求曲线也可以转化为供给量和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如通常情况下一样,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因为价格越高, 愿意出售的卖者越多。但与通常情况不同, 需求曲线可能向上倾斜而不是向下倾斜, 这是因为, 给定效用函数, 较高的价格诱导出较高的质量, 从而诱导出较多的买者。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传统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是错误的。传统需求理论假定产品质量是给定的, 与价格无关。但在这里, 质量与价格有关。当然, 一般来说, 需求曲线的准确形状依赖于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可能向上倾斜, 也可能向下倾斜。

三、总结

逆向选择这种行为对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首先,逆向选择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信息的不公平分配,使得某一方能够从中获益,而另一方则可能因此遭受损失。这种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就无法体现真实的供需关系,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逆向选择削弱了市场的信任。当交易中存在虚假信息时,其他市场参与者会感到不安,因为他们很难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更加谨慎,甚至选择退出市场,从而降低了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此外,逆向选择还可能导致市场崩溃。如果市场上充斥着虚假信息和劣质产品,消费者的信心将受到严重动摇,从而减少了消费意愿。当消费者不再相信市场中的产品和信息时,市场可能会面临崩溃的风险,造成整体经济损失。逆向选择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透明度和信任,甚至可能引发市场崩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监管机构需要制定严格的法规来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并加强市场监管,以确保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2. 浅析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