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RPC原理

发布时间 2023-04-06 11:23:52作者: 小学生II

转载:https://www.cnblogs.com/wxiaotong/p/14855960.html

RPC原理解析

什么是RPC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 Protocol)——远程过程调用协议,它是一种通过网络从远程计算机程序上请求服务,而不需要了解底层网络技术的协议。RPC协议假定某些传输协议的存在,如TCP/IP或UDP,为通信程序之间携带信息数据。RPC将原来的本地调用转变为调用远端的服务器上的方法,给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吞吐量带来了近似于无限制提升的可能。在OSI网络通信模型中,RPC跨域了传输层和应用层。RPC使得开发包括网络分布式多程序在内的应用程序更加容易。

RPC架构

一个完整的RPC架构里面包含了四个核心的组件,分别是Client,Client Stub,Server以及Server Stub,这个Stub可以理解为存根。

客户端(Client):服务的调用方。
客户端存根(Client Stub):存放服务端的地址消息,再将客户端的请求参数打包成网络消息,然后通过网络远程发送给服务方。
服务端(Server):真正的服务提供者。
服务端存根(Server Stub):接收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消息,将消息解包,并调用本地的方法。

RPC调用过程


(1) 客户端(client)以本地调用方式(即以接口的方式)调用服务;
(2) 客户端存根(client stub)接收到调用后,负责将方法、参数等组装成能够进行网络传输的消息体(将消息体对象序列化为二进制);
(3) 客户端通过sockets将消息发送到服务端;
(4) 服务端存根( server stub)收到消息后进行解码(将消息对象反序列化);
(5) 服务端存根( server stub)根据解码结果调用本地的服务;
(6) 本地服务执行并将结果返回给服务端存根( server stub);
(7) 服务端存根( server stub)将返回结果打包成消息(将结果消息对象序列化);
(8) 服务端(server)通过sockets将消息发送到客户端;
(9) 客户端存根(client stub)接收到结果消息,并进行解码(将结果消息发序列化);
(10) 客户端(client)得到最终结果。
RPC的目标是要把2、3、4、7、8、9这些步骤都封装起来。
注意: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数据,最终都需要转换成二进制流在网络上进行传输,数据的发送方需要将对象转换为二进制流,而数据的接收方则需要把二进制流再恢复为对象。

RPC框架

RPC是分布式系统/应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协议,最常见的RPC框架为grpc、Dubble等,下面以Dubble为示例,分析下Dubble框架中RPC的具体使用和实现原理;

Dubble中RPC实现分析

java
	//客户端
	@Component
	public class HelloClient {

		@Reference // dubbo 注解
		private HelloService helloService;

		public String hello() {
			return helloService.hello("World");
		}
	}

	// 服务端
	@Service // dubbo 注解
	@Component
	public class HelloServiceImpl implements Hello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hello(String name) {
			return "Hello " + name;
		}
	}

示例分析

在客户端,我们可以通过 @Reference 注解,获得一个实现了 HelloServicer 这个接口的对象,我们的业务代码只要调用这个对象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结果。对于客户端代码来说,调用就是 helloService 这个本地对象,但实际上,真正的服务是在远程的服务端进程中实现的。

再来看服务端,在服务端我们的实现类 HelloServiceImpl,实现了 HelloService 这个接口。然后,我们通过 @Service 这个注解(注意,这个 @Service 是 Dubbo 提供的注解,不是 Spring 提供的同名注解),在 Dubbo 框架中注册了这个实现类 HelloServiceImpl。在服务端,我们只是提供了接口 HelloService 的实现,并没有任何远程调用的实现代码。

对于业务代码来说,无论是客户端还是服务端,除了增加了两个注解以外,和实现一个进程内调用没有任何区别。Dubbo 看起来就像把服务端进程中的实现类“映射”到了客户端进程中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Dubbo 这类 RPC 框架是如何来实现调用远程服务的。

实现分析

在客户端,业务代码得到的 HelloService 这个接口的实例,并不是我们在服务端提供的真正的实现类 HelloServiceImpl 的一个实例。它实际上是由 RPC 框架提供的一个代理类的实例。这个代理类有一个专属的名称,叫“桩(Stub)”。

在不同的 RPC 框架中,这个桩的生成方式并不一样,有些是在编译阶段生成的,有些是在运行时动态生成的,这个和编程语言的语言特性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不同的编程语言中有不同的实现,这部分很复杂,可以先不用过多关注。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个桩它做了哪些事儿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HelloService 的桩,同样要实现 HelloService 接口,客户端在调用 HelloService 的 hello 方法时,实际上调用的是桩的 hello 方法,在这个桩的 hello 方法里面,它会构造一个请求,这个请求就是一段数据结构,请求中包含两个重要的信息:

  1. 请求的服务名,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就是 HelloService#hello(String),也就是说,客户端调用的是 HelloService 的 hello 方法;
  2. 请求的所有参数,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就只有一个参数 name, 它的值是“World”。
    然后,它会把这个请求发送给服务端,等待服务的响应。这个时候,请求到达了服务端,然后我们来看服务端是怎么处理这个请求的。

服务端的 RPC 框架收到这个请求之后,先把请求中的服务名解析出来,然后,根据这个服务名找一下,在服务端进程中,有没有这个服务名对应的服务提供者。

在这个例子的服务端中,由于我们已经通过 @Service 注解向 RPC 框架注册过 HelloService 的实现类,所以,RPC 框架在收到请求后,可以通过请求中的服务名找到 HelloService 真正的实现类 HelloServiceImpl。找到实现类之后,RPC 框架会调用这个实现类的 hello 方法,使用的参数值就是客户端发送过来的参数值。服务端的 RPC 框架在获得返回结果之后,再将结果封装成响应,返回给客户端。

客户端 RPC 框架的桩收到服务端的响应之后,从响应中解析出返回值,返回给客户端的调用方。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远程调用。我把这个调用过程画成一张图放在下面,你可以对着这张图再消化一下上面的流程。

在上面的这个调用流程中,客户端是如何找到服务端的呢?在 RPC 框架中,这部分的实现原理和消息队列的实现是完全一样的,都是通过一个 NamingService来解决的。

在 RPC 框架中,这个 NamingService 一般称为注册中心。服务端的业务代码在向 RPC 框架中注册服务之后,RPC 框架就会把这个服务的名称和地址发布到注册中心上。客户端的桩stud在调用服务端之前,会向注册中心请求服务端的地址,请求的参数就是服务名称,也就是我们上面例子中的方法签名 HelloService#hello,注册中心会返回提供这个服务的地址,然后客户r55555767 端再去请求服务端。

有些 RPC 框架,比如 gRPC,是可以支持跨语言调用的。它的服务提供方和服务调用方是可以用不同的编程语言来实现的。比如,我们可以用 Python 编写客户端,用 Go 语言来编写服务端,这两种语言开发的服务端和客户端仍然可以正常通信。这种支持跨语言调用的 RPC 框架的实现原理和普通的单语言的 RPC 框架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我们可以再回顾一下上面那张调用的流程图,如果需要实现跨语言的调用,也就是说,图中的客户端进程和服务端进程是由两种不同的编程语言开发的。其实,只要客户端发出去的请求能被服务端正确解析,同样,服务端返回的响应,客户端也能正确解析,其他的步骤完全不用做任何改变,不就可以实现跨语言调用了吗?

在客户端和服务端,收发请求响应的工作都是 RPC 框架来实现的,所以,只要 RPC 框架保证在不同的编程语言中,使用相同的序列化协议,就可以实现跨语言的通信。另外,为了在不同的语言中能描述相同的服务定义,也就是我们上面例子中的 HelloService 接口,跨语言的 RPC 框架还需要提供一套描述服务的语言,称为 IDL(Interface description language)。所有的服务都需要用 IDL 定义,再由 RPC 框架转换为特定编程语言的接口或者抽象类。这样,就可以实现跨语言调用了。

讲到这里,RPC 框架的基本实现原理就很清楚了,可以看到,实现一个简单的 RPC 框架并不是很难,这里面用到的绝大部分技术,包括:高性能网络传输、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服务路由的发现方法等,与消息队列实现原理中的内容基本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