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秘密

发布时间 2023-05-07 18:01:45作者: cityfckr

1原子:从概念到发现

物质的构成
亚里士多德:物质是连续的,可无限分裂,永远不会碰到极限。
原子论:物质有一个最小块的不可分割的极限。
原子论的实验证明:花粉在水中做无规律布朗运动,爱因斯坦认为是由于水分子的不停运动撞击所产生的。1906年让佩兰的实验证实了该假说。分子与原子的真实性开始确立。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的发现:a粒子(氦原子核,带正电)大部分可穿过金属箔,少量会被折射甚至反射,推测金属中间有空隙,且有小且高密度带正电的核。

电子模型与经典力学的失效
按照经典力学,电子旋转就会产生电磁辐射,会消耗能量并发光,同时失去能量后螺旋撞到原子核上,就不存在稳定的原子。
玻尔的解释:原子核周边有轨道,对应电子的能量;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不是任意的,因此只能存在与轨道上。当电子跨轨道,会释放能量并发光。
证明:原子辐射光的光谱是不连续的。
电子轨道有一条是能量最低的,是电子的稳定态轨道。为什么?电子的角动量是量子化的。
(氢原子光谱,约翰·巴尔末公式,帕邢系,莱曼系)
实际上无轨道,是离散的。

海森堡:从可观测物理量出发,如原子辐射或吸收光的频率或强度,发现电子跃迁——电子能级转换伴随的光子释放。

看到原子:激光束激发原子内部跃迁,辐射光子,被光电探测器探测到。(电磁场、势阱捕获观测原子)

光子
被篮光照射的导体会发射电子束,红光照射不会,无论强度多大。光是由能量块构成的,取决于频率,也就是颜色。蓝色光使电子获得跃迁的能量,红光不行。

测不准原理
一个量子永远不会拥有速度和位置两个属性,因为量子不是质点。如果不测量,量子既没有速度也没有位置。速度与位置都是离散的,离散差的乘积永远不为0。

2放射性

贝克勒尔发现某些物体被X射线照射后,还可以持续发出磷光。发出磷光的物质(铀盐)可以透过黑纸使底片感光。与是否被光照无关,与时间无关。筛选之后发现是铀有这种作用,纯铀比化合物更明显。
发出能量意味着物质在发生某种变化,是什么。
居里夫人发现含有铀的矿物,如沥青铀矿有比铀更明显的辐射,猜测有比铀还活跃的元素,分离出镭。

辐射一种带正电,容易被物质阻隔,α射线(α粒子的释放);一种穿透性更强,带负电,易受磁场影响,β射线;一种不带电,穿透强且不受磁场影响,γ射线。
放射性,否定了物质、原子的不变性、不灭性。
放射性:原子核转变为其他原子核的过程,伴随着辐射或粒子释放,衰变。
原因:原子核内部的核力过剩,导致不稳定,放射粒子释放过剩能量,变成别的质量更低的原子核,质量变成了能量。

核子:质子+中子。核子之间的力:核力。
质子带正电,离得远会有斥力,离得近有核力紧密吸引。中子不带电,只受核力。
库仑力:电荷之间的力。
核力与库仑力平衡,原子稳定;核子数不能平衡库仑力,有放射性。

α放射:过多核子的原子排出α粒子(2质子+2中子)。
β放射:过多中子,中子释放一个电子衰变为质子,同时放射一个反中微子。质子增加了,改变了化学元素。
γ放射:和光一样性质的辐射,但是频率非常高,不可见。一般在于α放射、β放射后还有过剩能量的原子,散去能量,不改变化学元素。

放射性是自发的,不是立即的。单个放射原子最终都会死亡,单个原子的死亡是概率的,不受时间、外部环境影响。大量原子在一起会形成统计规律,即放射周期。放射周期无法预测具体原子的衰变时刻(完全偶然的)。每过一个周期,每个原子消失的概率都有1/2。

铀,92个质子,可以有146个中子,铀238;143个中子,235;147个中子,239。中子不同,核力不同,放射周期不同。238,50亿年;235,7亿年,234,24.5万年。所以238占大多数。

自然放射性:宇宙中各种粒子碰撞形成的核反应(粒子与原子核碰撞,导致原子核结构变化,形成新原子核,并释放粒子),会具有放射性。地球中的天然放射性元素钍232,铀235。自身也有放射性,钾40,星际高温残留物,在骨头重;碳14,存在于二氧化碳中。

贝克勒尔:每秒钟衰变的原子数。每个原子智能衰变一次。人,10000贝克,每升牛奶80贝克。

轰击原子核,可以改变质子和中子数,改变化学元素,“点石成金”。因为中子不带电,容易靠近原子核并被吸收,常用中子轰击创造人工放射性元素。

门捷列夫: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
裂变,用中子辐射铀235(92质子143中子),铀裂变为钡-141原子(56质子85中子)和氪-92(36个质子56中子),同时释放2-3个中子和2亿电子福特的能量。释放的2中子继续使2个铀235原子裂变,产生4个中子…4变8,8变16产生链式反应。裂变后的原子核质量小于原来原子核的质量,缺失的质量转变为能量。
重点是中子不能浪费,因此需要中子减速剂,使得可以与未裂变的原子充分接触和吸收。也可用吸收剂,吸收中子以控制裂变速度。
聚变,氢聚变为氦,太阳每秒6.2108吨氢(1质子)转变为6.15108吨氦(2质子),释放能量。
能量转变为物质:高速粒子对撞转变为新的粒子;动能越大的物质,惯性越强(m),越难被再加速。
碳14,高空中高能质子与空气中氮原子碰撞,产生碳14。所有活物会不断吸进碳14,如果死亡,不会有新的碳14进入,只剩下衰变。通过比较碳14当前含量与最初含量,来确定年龄。

所有粒子的能量与波长(德布罗意波长)相关,波长越短能量越大。
波动现象只发生在物体与另一个波长更长的物体的相互影响过程中。波涛不受游泳者影响,因为身体比两个海浪的间距小,但大型船会干扰海浪。要探测粒子(作为粒子,而不是波),必须用更小波长、能量更大的物质去照射。
撞击固定物体:会浪费一定动能,因为固定物体会被冲击得移动。
对撞:几乎所有动能都会转化为物质。对撞机就是这个原理(LHC)。

3自然的力

经典物理学:粒子之间作用靠场。
量子物理学:两个粒子相互作用,一定是交换了东西,即特征离子(介导粒子、规范玻色子)。
相互作用距离:与介导粒子质量成反比。
四种基本力——
万有引力,3世纪牛顿,作用范围接近无穷大,没有办法可以削弱,强度低,对于粒子尺度是很小,但可叠加,因此宏观物体的引力很大。媒介:引力子是否存在,没有发现。
电磁相互作用,麦克斯韦,19世纪下,比万有引力强很多。保证了原子和分子的内聚力,控制化学反应和光学现象,(光即电磁波,也是光子)。影响距离也趋近无穷远,但有些吸引,有些排斥,在电中性的物体中体现为抵消掉了。作用媒介:光子,质量为0,带电粒子互换光子时,光子无法被单独探测到。
弱相互作用,1930年代,控制β放射等过程。距离很短,10-18米,接近于接触,类似胶水。媒介:中间玻色子W+,W-,Z0。质量很大,质子的100倍,作用距离短。
强相互作用,核子之间的作用力,作用距离很短,10-15米。分开一点强度就会迅速减弱。媒介:胶子gluon。不是所有粒子都受强相互作用力,受强相互作用力的叫强子,有350种强子(宇宙射线探测到或粒子加速探测到),包括质子和中子,只有质子是稳定的,其他都很快衰变为其他粒子。不受影响的叫轻子。

四种力的统一: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电磁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力,在很久以前是同一种力,后来才分离。
对称:某种作用下,物质所表现的状况没有改变。
对称群:执行对称群变化时,系统内在规律保持不变。

4基本粒子

标准模型
两类粒子:轻子和夸克。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有6种:带电轻子包括电子、μ子、τ子,可以与其它粒子组合成复合粒子,例如原子、电子偶素等等。 在所有带电轻子中,电子的质量最轻,也是宇宙中最稳定、最常见的轻子;μ子质量是电子的206倍,会在几微秒内衰变为电子、中微子和反中微子。
τ子(陶子)更重,寿命更短,只有10-3秒。τ子是唯一可以衰变成强子的轻子,其它轻子并不具有必需的质量。如同τ子的其它衰变方法,强子型衰变是通过弱相互作用进行。μ子与τ子必须经过高能量碰撞制成,例如使用粒子加速器或在宇宙线探测实验。
中性轻子为3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不带电。它们很少与任何粒子相互作用,很难被观测到。
6种轻子都有反粒子,质量相同,电荷相反。(中微子是自己的反粒子?观察到的中微子总是自旋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而反中微子总是相同。狄拉克:参考系不能比中微子快,所以只能观测到左旋,马约拉纳:左旋中微子即是右旋中微子)
轻子一共有六种风味,形成三个世代。[2]第一代是电轻子,包括电子(e−)与电中微子 (νe)。第二代是缈轻子,包括μ子(μ−)与μ中微子 (νμ)。第三代是陶轻子,括τ子(τ−)与τ中微子(ντ)。

参与强相互作用的强子350多种,因此不会是基本粒子,是混合粒子,由夸克组成。
重子:3个夸克组成。最常见的是质子、中子。
其他强子:介子,夸克-反夸克1对。
6种夸克:夸克有六种“味”,分别是上up、下down、粲charm、奇strange、底beauty/buttom及顶top。上及下夸克的质量是所有夸克中最低的。较重的夸克通过粒子衰变,迅速地变成上或下夸克。粒子衰变是一个从高质量态变成低质量态的过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上及下夸克一般来说很稳定,所以它们在宇宙中很常见,而奇、粲、顶及底则只能经由高能粒子的碰撞产生(例如宇宙射线及粒子加速器)。
U夸克电荷2/3,d夸克-1/3。故质子uud,1电荷。中子udd,0电荷。
味,弱相互作用的方式。弱相互作用将d变为u,即β衰变的原理(中子衰变为质子)。
色。强相互作用的方式。红蓝绿。质子或中子中,3个夸克色各不相同。
强相互作用通过胶子进行,胶子有8种,与夸克相互作用,不停交换颜色,保持强子的稳定性。
夸克禁闭,只能观测到强子,不能单独观测到夸克。因为随着分离夸克距离增加,所需能量迅速增加。自然界中这些能量更倾向于创造新的夸克和反夸克,逃离的夸克立即会被套上搭档形成新的强子。
标准模型里有3个夸克和轻子家族,每个家族2个夸克,2个轻子。只需第一代家族即可表达世界:电子,电子中微子,ud两个夸克。另外两个夸克有什么用,为什么自然会创造了3套重复的东西,未知。

艾米.诺特证明物理定律不随时间变化,推论是能量守恒。否则早上搬东西,半夜用掉更多能量,不再守恒。
粒子物理:理解宇宙遥远的过去。
真空中有什么:抽空的空间中,(量子真空)被疲劳物质填满,它们的能量不足以无纸化,所以不能被观察,是“虚”粒子。要使他们真实存在,必须赋予能量(但会瞬间摧毁并重回真空)。
对撞粒子将能量无偿提供给真空,虚粒子可以得到能量成为真实的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从对撞中发现的,质量概念的革命。质量不是基本粒子的固有特性,是粒子与真空相互作用造成的。真空内包含了能够创造质量的东西,即惯性。
对称性原理要求媒介粒子质量为0,光子确实如此,但弱相互媒介粒子的质量是质子的100倍。假说:量子场充满空间,无质量的粒子与场相互作用,运动的减速方式与有质量时相同。质量变为粒子的次要特性,因为粒子与真空中的量子场(希格斯场)摩擦,无摩擦时,速度为光速,质量为0;有摩擦时,速度减慢,具有了质量。
希格斯玻色子的解释:自发性对称性破缺。完美的对称性时能量是高的,类似于珠子在凸起的瓶底,但很快会滚到能量最低的地方,对称性同时破缺了。
最开始有4种0质量的球为媒介电磁和弱相互作用,突然变成弱相互作用距离短、有质量,电磁作用范围无限。
希格斯机制:赋予最初没有质量的W+,W-,Z0以非0的质量,极大缩短了弱相互作用的距离。
宇宙密度很大、温度很高的初始阶段,粒子没有质量,以光速传播;然后希格斯场布满空间,赋予粒子非0质量保持至今。同时开启了粒子的“固有时间”,根据相对论,物体有质量就有固有时间。物质时钟开始运行。

5粒子物理的一些开放性问题

除引力外的三种作用力都能纳入标准模型(不易弯曲平面),而引力需要用广义相对论论述(易弯曲平面),目前很难将引力纳入标准理论。

超对称理论:物质粒子与相互作用粒子是绝对均等的,已知粒子有超对称伙伴:夸克vs超夸克,光子vs光微子,etc。但没有观测到。

反物质去哪了
宇宙初期存在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解释:CP破坏,物质比反物质数量略高,幸存下来的物质构成了今天的世界。未证实。

暗物质
有引力影响星体速度,但无法通过电磁波观测到。通过遥远光线的偏移测算出的星团质量,是可见质量的10倍。由已知粒子组成还是新的粒子,未知。

标准烛光:超新星的光变曲线类似,首先达到峰值持续几周,随后亮度缓慢减弱,所以光变曲线的区别来自于距离。结果发现超新星距离比预计更加遥远,一直在加速膨胀,但引力会减慢膨胀速度,为什么?存在反引力?暗能量?
标准模型的完善,只能修改对物体的表达,包括时间和空间,超弦理论整合基本粒子和量子物理学、引力和相对论。粒子不再是没有维度的物体,而是细长的超弦在超过四个维度的时空中振动。点替换为超弦,一种振动形式对应电子,一种中微子,一种夸克。通常的粒子是振动频率最低的,更重的粒子振动更高。无证据。

我的总结
夸克构成强子,受强相互作用,分为介子(2夸克)和重子(3夸克),重子中核子常见,即质子和中子。
轻子,不受强相似作用力,如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