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整理笔记

发布时间 2023-06-29 06:02:12作者: 凡酷软件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定义:非物质文化遗户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定义中的中国特色:

(一)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特点

(二)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性特点

(三)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可操作性

内在含义:

(一)作为非物质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遺

(二)作为特定文化空间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作为动态性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作为多样性文化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一)无形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一种变动的、抽象的、依附于人的存在。

1.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有形与无形。无形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中的有形物质不具有独立性,是依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形态之,上的。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与“有形”的关系

“无形”一般是指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不能或者不容易感知到的特性,也可以是意识层面的非物质或者是以能量等形式存在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一种变动的、抽象的、依附于人的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具有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特点。它不是通过物本身而是通过人的活动来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并不排斥其存在和传承时的有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中的“有形物质”不具有独立性,是依附于无形性之上的。有“工具,实物、工艺品”的表述,而“工具”“实物”“工艺品”无疑均为有形物质,但其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创作、演示、展演所借助的工具、载体、道具,或者是制作或创作出来的产品。这些有形物质皆不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性特征,只是依附性存在,发挥的作用也只是辅助性与派生性的。

(二)传承性
传承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性,即具有被人类一代义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特性。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体现在以古人的活动为认定对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活动皆是现今尚存的古人重要的日常性或周期性活动。这些古人的重要活动,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种文化积淀, 产生普遍性的文化意义,并获得时体内的认同和接受,逐渐成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目觉与不自觉中将这种活动传承与发扬,从而使其得到永续发展。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体现在将过去与现在相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体现在文化遗产是一个过去的文化集合, 其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文化的积累。而文化的积累必然包含着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继承强调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的历史性和传统的文化形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性历史文化价值的延续。而创新强调的是紧随时伏性,代表的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部分。在创新的过程中,也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进行护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三)活态性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然形态,也是其生命线的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指过去的陈迹,只能收藏在博物馆里供后人参观,而是具备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的动态延续性。

1、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文化特征与价值

活态性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发展性,非物质文化遗户不是单
纯的静态存在,而是一个既不脱离原有传统》又增添新时代因素的动态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特点,是活的文化,它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不断为其赋子新内酒、注入新活力,使其当代价值得以彰显,服务于人们的社会需求。

2、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表现形式

(1)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的延续的适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传承的形式存在于当下,又以革故鼎新的姿态面向着未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详以活态保护的方式主动创造既反映当代又承载历史的新价值,所谓“活态保护”强调的是对创新性内容的彰显,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搬运、移植,而是创新性地开辟路径,在创新中寻求生机。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过程中变异与创新的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征还体现在传承、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与创新,这种变是与创新的内在动力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性质和外在条件双重作用决定的,当这种文化遗产进入异时异域时,不变异不创新就不能传承与发展,在外在机制的促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调适机制被触发,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四)地域性

地域性通常被作为一个空间概念,文化的地域性指某一空问领域内文化样式所呈现出来的突出特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而言,地域性往往表示的是某一文化事象的地域特色。
1、地域性与民族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紧密相关,民族性的概念可由地域性来构成,地域性的表述既体现又深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每一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有很大影响,进而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的文化特征。生活在共同的地城空间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基本前提。

2、地城性与集体记忆

“集体意识”指的是同一个地城的成员共有的信体和风觉的综合构成具有本身社会特征的一定的体系,用以区第个人记忆。集体记忆的载体称为“记忆之场”。通过“记忆之明”,一个民族抑或一种文化会获得“凝聚性结构”,将过去与现在相连。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很显然是构成这个“记忆之场”的关健性因素。现代社会的文化乡愁不仅呈现了人们的论旧思绪,同时也折射出人们的文化想象与文化期望。

(五)多元性

非物质文化遗户的多元性主要是就非物质文化遗户的存在形态而言的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同的形态,同种非物质文化遗户产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形态也不尽相同。

1、人类实践的多元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人的实践来生成与传承,而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即是多元的存在,有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科学文化实践、人与人关系的实践等,其中每一种实践都可以生成与传承为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多样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丰富了世界多样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多样化生存是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文化多样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这就从某种层面上把尊重、保护和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和平发展联系在了一起。

3、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性是推动人类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需要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 各个地区的联系日趋广这与采密,全球化因素已经全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球化趋势背景下,发展显然具有二重性特点:方面,-体化、普遍化、均质化的文化被推行:另一方面,多样化、异质化、个性化的文化被强调。多样化生存是人取得自我定义和身份定位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示的价值显然已经超出了作为人类共同记忆、共同财产的意义,多元性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发展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