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经济|抽象的社会运转方式

发布时间 2023-05-10 02:59:26作者: ggjong

经济的本质——资源配置的现实

文章由本人原创,禁止转载
禁止转载的本意并不是为了禁止转载,因为知识是无价的,在人类的社群中,每个社群个体都应该帮助其他人,知识更应当如此。这便是我的本意:知识可以转载,但是本文不能。

一、经济的重新抽象

在撰写文稿时,我注意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想尽力完整、准确的描述我所描绘的事物,以及想要保证它的准确型;可是就我个人而言,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不可能像一台精准的机器一样孜孜不倦的做出成果(假若我有能力,我会尽力造出来一台这样的机器),当我去纠结那些细枝末节时,时间匆匆流过,最终一事无成。这不仅会给人带来挫败感,更重要的是想要做的事情却无法完成。我或许可以采取其他的输入方式(如语音转文字),但我的思绪可能没有那样的节奏,我或许在将来就会改进这一点。

我所强调的这一点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这可能会带来错误,但这却是必不可少的。诚如我接下来文章中,我所第一点要减少的工作便是减少引述量。

回归正题。

凡事为了描述准确必然会对其描述的事物进行限定,从而展示出本质。定义是必不可少的,维基百科这样描述经济,如下,清晰可见,定义十分的精准:在某范围内的一个系统,以财货或服务为结果。

经济(英语:Economy)一词用于统称一定范围(国家、区域等)内,组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活动和关系的系统,通常以货币为媒介,以财货或服务为结果。

财货我们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一定有看得见摸得的东西。服务那么就应该是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吗?服务的含义其实颇有歧义,比如最常见的职业分类有服务业——服务员:餐厅服务员、银行职(服务)员、外卖骑手(服务员)。从中国的历史中,我可以直观了当的体会服务与伺候的近义,然而这里说的服务真是这么回事吗?来看维基百科定义:

服务,意思是指履行职务,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不以实物形式而以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其它一般西洋地区的这句话是个经济用语,涵盖所有在买卖过程后不会有物品留下,提供其效用来满足客户的这类无形产业。这也就是英国经济学家Colin Grant Clark所提到“斐帝-克拉克法则”中所谓的“第三产业”。
中文里自古服务这句话就是为其他人提供的劳动,例如《论语》为政篇中“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不过在现代社会中,服务的涵义越来越广泛,以产品和服务来做个区别来说,产品是属于有形的财产,从原物料去生产创造这些产品的行业统称为制造业,是个有形可以被保存的财产,一般在分类里是属于“第二产业”;但用产品制成后,利用这些产品去赚取利益,所提供的这类服务性职业,就是属于无形的财产。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认为:服务是使财货的使用价值得到发挥。它是劳动的一部分。

我们从上述定义抽象出来这样一句话:以劳动形式……以及服务是发挥出财货的使用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是一面旗帜,是某些社会主义者的信仰。这里不带有任何个人主观印象,从这样的文化中熏陶的,然而我本人更愿称之为从历史文化中熏陶成长的个体。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是西方的,维基百科这样描述:

马克思主义(德语:Marxismus)是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所发展而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在19世纪中后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构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基或方法论的写作对现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运动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包含了其独特的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以及革命意识形态[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没有一套统一的定义,也因此它在众多的领域和题材上出现多元的发展,导致其门下包含众多明显对立甚至互相冲突的理论[2]。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主义的立场检视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是架构在其赖以为生的经济活动上。经济组织的架构和生产模式被视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根本来源(或至少发挥了主要的影响),这些社会关系进而构成了马克思所谓的上层建筑。随著生产模式的进步,既有的社会组织和关系变得没有效率并且与经济活动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进而发展为阶级斗争[3]。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由无产阶级劳动操作的高效率机械化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替少数持有生产工具的资产阶级产生了剩馀产品并成为剩馀价值,此种剥削关系进而转化为根本性的矛盾,随著矛盾的扩大,社会的革命必将发生。马克思主义预言社会主义会从革命中产生,并将生产工具归还到集体的手上,依据每个人的“实际劳动”分发利润,并且依据“需求”而非利润规划生产。马克思并且称在社会主义之后,共产主义将会诞生,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为生产模式,成为一个无阶级、无国界、无货币、无私人产权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发展为众多的分支和流派,不同的流派对于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往往有不同解读和著重处,有时也会融合非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由于这些理论方法上的差异,众多马克思主义流派除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态度一致以外,并没有既定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4]。也因此,众多从马克思主义衍生的政治哲学,在追求社会主义上所采取的策略常大不相同。

其对经济也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但其往往被称之为政治经济学,维基百科这样描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阐述了该学说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资本阶级)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
在西方国家,学术界习惯区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视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之外的一种体系被人们研究,未必牵涉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或计划经济与自由市场孰优孰劣的问题[1][2] 。

可以看到,这样的经济学针对资本。挖掘到了这里,我们找到了这样词语——劳动。这样一来,劳动转换为服务,经济的另一成果浮现在水面之上。

这样的过程,很像两个小孩在争什么是对的,挖空牛角尖在说什么才是经济,而这样抢了几千年似乎还没有争出谁是对的,一人一答案。(然后忽然有个人举了歪风: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

如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经济的结果就是发挥作用的财货。

但这里有句话仍使我感到好奇:服务是劳动的一部分(意思就是服务不等于劳动)。——《资本论·马克思》

如此,我们必须读一下原文(人民出版社,资本论(全三卷),卡尔·马克思,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1. 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p214,第一册·第三篇·第五章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2. 其次,如果我们把价值形成过程和劳动过程比较一下,就会知道,劳动过程的实质在于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p227,第一册·第三篇·第五章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3. 但是,劳动只是在生产使用价值所耗费的时间是社会必要时间的艰度内才被计算。(p228,第一册·第三篇·第五章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转化一下语言:

  1. 进行劳动必定需要一定财货(生产资料)
  2. 有用劳动才能算作服务
  3. 同等服务的无差别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便有被涉及,更多深层次研究这里不再赘述。这里不评价该理论的优缺点,也不试图改进优化某些论点,主要目的在于抽象出马克思所抽象的事物本质

到了这里,才发现原来是我没有学习到位啊。

按照维基百科中的描述,经济确实是这样。狭隘的说就是贸易,广泛的来讲就是世界上无处不在的资源配置。

资源是指任何一种有形或者无形、可利用性有限的物体,或者是任何有助于维持生计的事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商业上或者甚至出于道德规范方面的因素会要求通过资源管理来实现资源分配。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CM)也称为组态管理,是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应用在专案的完整生命周期中,使产品的性能、功能以及实体属性和其需求、设计、操作资讯可以保持一致[1][2]。 配置管理已普遍使用在军事工程组织中,在复杂系统(例如武器系统、军用车辆及信息系统)的系统发展生命周期中管理其变更。在军事以外的应用中,配置管理也用在IT服务管理中,像是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土木工程的领域模型,或是其他像是道路、桥梁、运河、水坝及建筑物的专案中[3][4][5]。

配置(《现代汉语词典》):配备布置。

我们不妨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来看一下什么是经济。在原始人部落里,张三和李四用鸭换了个鸡;在一个腐败的封建社会中,李大户长年向元宰相供奉银两,最终李大户的生意安稳遍布江南,李大户的儿子还当了个状元;大汉王朝开国时,跟谁都打不过,不断送人和亲;美利坚南北战争,解放了黑奴,美国联邦与各州结合分裂史以及美国买地。

按照逻辑,这些系统范围内进行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产物也相应的有财物交换、土地交换、权力交换、和平交换等;这些都属于经济的范畴。

这时候就有意见了?这难道不是政治吗?

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著名的论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显然这里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