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这两句话,我地理上了80+

发布时间 2023-09-01 10:47:05作者: 苏苇如

文/苏苇如

一、

我经常说一句话,当年陈刀仔用20块赢到3500万,今天我苏苇如用两句话教会大家学好地理,不是问题。

今天我们来兑现之前的承诺,曾经我说过,政史地是三个比较简单的学科,基本上都只需要一两句话就能学明白,今天我们就先拿地理开刀。

学好地理需要哪两句话呢?一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另一句是,地理不是背的,谁背谁就输了。有同学可能会觉得这两句话听起来有点玄学。

没错,这就是玄学。难道你做题的时候,不觉得考试答案就很玄学嘛?只有用玄学才能打败玄学!

我高中文综,只有第一次月考考过一次年纪第八。从那以后,基本上都是第一,考第二的次数也不会超过一只手,所以说你们大可放心,虽然它是玄学,但是它的效果还是蛮好的。而且看我的视频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因为鄙人不擅吃苦,所以我研究出来的方法,都是比较轻松而且提高比较快的。

我们今天先来说第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高中地理三本必修、三本选修,看起来千头万绪,杂乱无章,学起来好像无从下手,但是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爹,那就是地球。

只要把握住了这个“一”,你就把握住了地理的精髓。地球又分为地球的内部和地球的外部,这就是我们说的“一生二”,我们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来讲。

二、

地球内部又以地核和地幔为核心,大家记住这两个词儿。这是两个在考试中极少出现,因而往往被人所忽视的词儿,但是它们实际上却是一切地理现象的源头。

本来这两兄弟如果安安静静的在地底待着,那也没啥事儿。那咱们呢,今天也不用学这个地理,甚至咱们人类呢,也不会出现。但是好死不死的是,这两个小老弟啊,它们躁动的很,估计和你们一样啊,正处在青春期,整天就想着搞事。

本来它们躁动一下啊,那也没啥大事儿。但是好死不死的是,这地幔的外头啊,还包裹着一层地壳,结果地核和地幔一躁动,地壳也跟着躁动。但是大家想想,人家地核地幔是什么家庭条件啊,你地壳又是什么家庭条件啊,你地壳和人家比起来那就是鸡蛋壳和鸡蛋的区别,根本就不是一个厚度等级的呀。

所以地核和地幔动一动没事儿,但是你地壳一动那就是天崩地裂。从宏观来看这就形成了板块漂移;从微观来看这就形成了背斜向斜和断块山。

板块漂移分界限,界限又分生与死,生长边界诞生裂谷和海岭;消亡边界诞生岛弧链、海沟、火山地震带和大型褶皱山系。比如说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地球内部以地核和地幔为核心,地球外部则以自转和公转为核心。地球的自转比较简单,我们就先说自转。

三、

因为地球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那这导致了什么呢?这就导致它能被太阳照到的地方总是只有一半,面向太阳的地方是光明,而背对太阳的地方则是黑暗。

你看,这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白天与黑夜呀?又由于地球本身在不停地转动,所以大家总是轮流晒太阳,人人有份,雨露均沾。你看,这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昼夜交替啊?

既然有了昼夜交替,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不是也产生了呀?再配合地球自转的速度以及地球外部的经纬线,那么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是不是也出来了?

我们再来看地球的公转。由于地球相对于太阳,并非一个垂直的球体,而是一个倾斜的球体,这就使得黄道面与赤道面并不重合,而是存在着一个黄赤交角。

那么这个黄赤交角是多少呢?我们一般把认为它是23°26′,也就是说这个太阳的直射点啊,它并不是一直直射赤道,而是在在南北纬23°26′之间来回移动。那么这个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南北回归线呢?你现在知道它为什么叫回归线了吧?回归回归,声声唤阳归。

那么你们说说,这个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的搞事,这又会搞出什么呢?这就搞出了日照时间的变化,也就是我们说的昼夜长短变化,以及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但是这还没完,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之前说了,地球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而非一个平面,这就还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同的地方其实受到太阳光照的强度是不同的。

不懂的话,你可以打开手机的闪光灯照一照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鼻尖的地方最亮。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的角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就是太阳最猛烈的位置,离太阳直射点越远阳光就越柔和,我们就感觉越凉快,相反就越热。那么这个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夏天和冬天呢?

你看,四季变换是不是也被推演出来了。但是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地理书上的内容还没有被囊括干净,我们再往下想想,刚才我们推出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会引起地球各地区的温度差异,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那么这个地球的温度差异又会引起什么呢?

根据热对流的相关原理,这就引发了大气的运动。当然,这是比较专业的说法,说的简单点、通俗点,就是起风了。那么从微观来看,这就衍生出了海风、陆风、热岛效应、气旋反气旋以及冷暖气团的运动等等;从宏观来看,这就衍生出了高低气压带、信风带以及西风带等等。

那么我们再想想,现在我们有了风,那么风又会引起什么呢?风,它总得吹动点什么吧?如果它吹动的是海水呢?那么这个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风海流呢?又由于风吹走了原来的水,那原来的地方是不是出现了一个空缺呢?那是不是就需要有新的海水去填补这个空缺呢?那么这个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补偿流呢?

而补偿流,它又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从四面八方过来的水进行填补;

另一种是底层的海水涌上来进行填补。

而后一种方式,是不是会把原本在深海的营养物质也一起带上来呢?而这些营养物质,是不是又恰恰是表层浮游生物的饵料呢?有了这些充足的饵料,那么这些浮游生物是不是就会大量繁殖呢?

正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那这些浮游生物是不是又恰好是鱼类的食物呢?所以鱼类是不是也跟着大量繁衍呢?所以说我们常说的世界级渔场是不是就出现了呢?

那么现在我们就有了风,也有了洋流,还有各种地貌地形,那么它们之间又能碰撞出什么呢?想一想,有了流动的空气,有了高低起伏的山川平原,同时空气中又有着充足的水汽,那是不是就有降雨了呀?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地形雨,是不是一下子都有了呀?

再结合我们之前说的,由于太阳直射点变化所造成的光热差异,那么十二大气候类型是不是也诞生啦?气候嘛,无非就是光热水、水热配合四个因素。

那么在这四个因素的影响下,是不是就导致有些地方蒸发强、降水少,有些地方蒸发弱、降水多呢?那么这是不是就使得不同海域间的海水,它们的密度也有一些不同呢?那么洋流中的最后一种——密度流,是不是也就出现了呢?

现在我们再想想,自然地理里我们还缺点啥呀?还缺点儿植物是不是?那么植物生长需要什么呀?需要充足的光照、水分还有养分对吧?那么这些东西是不是也和气候地形挂钩呀?

纬度越低的自然条件越好,海拔越低的自然条件也越好,自然条件越好的,植物种类是不是就越多呀?植物是不是长得也就越快,叶子也就越大呀?所以我们说的自然带和自然带的分布是不是也就诞生了呀?

那么现在我们就有了气候、地形、植被三个地球的儿子,那么再想想,它们之间又能碰撞出什么呢?是不是就可以碰撞出流水侵蚀啊、风力沉积啊之类的地质作用啊?

原本我们只有地壳运动形成的山川平原,但是现在我们就把风蚀蘑菇、河床峡谷、沙漠戈壁等等地貌全部给补齐了。

至此,自然地理就已经基本上推演完毕,整个世界的大好河山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正所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四、

谁主沉浮啊?人类主沉浮!人类社会就是“三生万物”中的万物,有些成绩好的同学听到这儿,可能就已经推出了自然地理对人类农业、商业和工业的影响。能想到这一层,很好。

气候、地形和河流决定了人类的早期农业发展地域,由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比较弱,所以基本只能依托地形和河流进行长途交通运输,所以人类早期的商业中心一定是多位于地形平坦的河流附近的。

再后来又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人类又开始聚集到一些资源能源丰富的地区,工业中心就开始逐步形成。由于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以及历史传承,最终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社会格局。

但是你光是推出来这些,那还是不够的,因为高考的风向已经转化到了生活化上,而这才真正配得上“三生万物”的一个“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到处都有自然地理的影子,只是你们没有留心观察而已。

比方说方言问题,你们注意过没有,有的地方说话声音就比较小,比较柔和,比如说江浙一带。我们把它叫什么?叫吴侬软语。但是有的地方说话声音就比较大,比较粗犷,比如说东北。那么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方言差异呢?

想要分析原因,我们首先就得知道这些差异有哪些影响。

声音大、声音粗犷带来的好处就是声音穿透力更强,能够传播的更远,那么这是不是就说明我们应该往这个方向思考啊?

所以我认为原因可能就有这么两个:

一个是江浙一带,水网密布,彼此之间距离较近,小声说话大家也都听得见。但是东北那块儿,地广人稀,可能大家居住的都比较远,说话声音太小听不见。

再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江浙一带大风天气少,但是东北那边大风呼呼的。我们知道,如果对着风说话,声音是会被削弱的,所以这就需要大声说话。

再者就是东北多山林,对声音的阻挡作用也比江浙要大,所以在东北说话就得提高音量。

五、

说完了方言问题,我们再来说说食物问题。

我国的口味分布非常复杂,但是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四大格局。以我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察,我认为这里说的南,其实更多的是指南部沿海地区,而非泛南方。

我认为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可能有这样两个:

一是南方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盛产甘蔗,这样糖的获取就比较容易。

二是沿海地区多以海鲜为食,这样盐分的摄入本身就容易过量,那么就只能用糖来调节。

至于北方,他们用的是甜菜制糖。由于他们处于温带,甜菜生长速度应该不如甘蔗,所以糖的获取难度应该大于南方。

再者北方多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这就导致需要储备充足的食物才能度过漫长的冬季,而过去又没有好的保鲜技术,所以就只能腌制。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北方人多吃咸的一个原因。

还有就是补充盐分有利于保持身体机能,这可能有利于御寒。毕竟在过去,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貂皮大衣的。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随着时代的发展,北方人的口味应该会变得更淡一些。

至于东辣西酸的问题,那就很简单了,我就不讲了,你们自己想吧。

实际上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南方的商品房,一楼往往特别难卖,而这种情况,在北方又好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又比如说大家说一个人脚臭,往往会叫他香港脚,那为什么香港人的脚就这么臭呢?嗯?这是为什么呢?

想过这些习以为常的小事儿嘛?我为什么学习比别人轻松啊,因为别人的学习只在课本上,但是对于我来说,吃饭睡觉看视频都是一种学习,你以为我的学习时间比你短,实际上我的学习时间比你长多了。

六、

我看在很多人学历史政治都特别喜欢做知识框架,但是地理做知识框架的人很少,实际上地理对知识框架的要求更高。它需要我们把知识的内在联系都找出来,而不是像政治一样浮于表面总结几个模板就完事了。这也是我为什么看起来学得很轻松,但是成绩还不错的一个原因。

我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有很多小姑娘都特别羡慕我。因为我这个人下课以后啊,并不像其他同学一样刷题看书,而是经常是闭着眼睛趴在桌子上休息。所以她们就觉得我这个人呐,就属于那种不用心学,但是成绩还挺好的那种。

但这种休息只是她们眼里的,实际上当我闭着眼睛的时候,我的大脑并没有停止运转,我只是在通过排除杂念来推演整个地理框架,找到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些人的知识框架是抄在纸上的,但是我的知识框架是刻在脑子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能比她们考得好的原因。

地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一道题往往需要多个因素才能答全,但是在她们的脑子里,知识都是孤立的。她们都是按照课本章节,一章一章背的,但是在我的脑子里,所有的知识都是浑然一体的,就像我今天给你推演的一样。

我记得曾经有粉丝给我私信,非让我告诉他什么学习文综的诀窍,然后我就跟他说了一句话,多看政治必修四,然后他就再也没找过我了。我不知道他是看懂了呢,还是觉得我在忽悠他然后取关了。

实际上你来看,今天我们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马哲里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而这两个观点实际上是贯穿政史地三个学科的。

当你和我一样,把每一个新学到的知识都能和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这个知识它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的时候,你就能形成一张强大的知识网络。有了这张网络,别人想不到的东西,你就能想到;别人看不到的点,你就能看到。

拔出萝卜,你就能带出泥,所谓举一反三,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