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随笔记录---写给自己看,不给任何人意见

发布时间 2023-08-04 21:26:33作者: 羊乳味饼干

不要被贩卖焦虑

?适当的压力使人成长,过度的焦虑会使你变得不像自己。

我的一些经历

  不知不觉已经2023年8月,我又一次来到了人生的分岔路口,九月份,我的身份将变为---研三。
  上一次在网络上大量获取信息还是考研调剂的时候,被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等各方面信息轰炸,我做出了自己的决定,直至今日,我都认为这个这一次实习,几乎又是重蹈覆辙。在不断地阅读网络上的大量负面信息后,在被身边同学朋友倾诉考公内卷的心声之后,在看到师兄师姐毕业求职遭遇的磨难之后,我终于又一次做出了一个不知所谓的决定,那就去实习吧。
  在2、3月份一开始去找实习的时候,非常相信以自己的履历一定能有份不错的实习吧?但实际上,技术岗的面试题一下子就把我的真面目露出来,在学校学习的与在社会中所应用的还有很大沟壑,如果要准备去实习或者工作,要准备的还有很多很多,但我平时不论是科研还是其他杂事都已经拉满,我觉得我已经没有多余精力去学习那么多,这导致我愈发焦虑,在处理学校事情的时候,也很难去系统学习技术知识,这期间也有收到其他非研发岗的offer,虽然从大学以来一直有想过自己到底要不要从事项目管理类工作,但在自己的第一次实习,我不想那么轻言放弃。
  时间来到6月份,我必须做出自己该做的决定了,正巧,一家新能源行业大厂向我发来了面试邀请,但岗位是数据运营,面试时看了工作环境比较正规,起码不会被骗,虽然面试官给我感觉语言逻辑性没那么强,但这类文职我想肯定是不像研发岗的人员在平时都规范自己言行,于是也未曾多纠结,又因为通勤距离相对合适、又属于新兴行业大厂、数据运营也需要用到一点点专业知识与过往经验,我觉得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于是就接offer了。
我本以为,我适应能力很强的。但我真没考虑到,我自己是个从未出过社会的纯小白,哪怕在学校各类团体也算“摸爬滚打”的过来人,但真实的社会还是会与校园生活区别明显。---我光适应就适应了一个月,包括挤地铁、不午休、吃外卖、各种会等等等等。。
  7月中旬入职,炎炎夏日,我开始培训,结果发现,真如老师所说,我很容易被带偏到销售上去。我的工作其实并非销售性质的,只是我会和销售们打交道,平时要从用户端设计思考一些奖惩机制,做一些销售工作人员的数据分析工作,很多时候还要跟他们打好关系以推进下一步动作的进行。这份工作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研究方向、管理类工作职能、个人思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入职的第一周,高强度培训和对新环境新工作的陌生,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在学校有多自由,想起我爸妈说的原来都是真的,挣钱真这么难,能自己养活自己是多么重要,这工作怎么都是琐事,总结下来,就一句话---想离职。
  入职的第三周,因为每天吃外卖还不吃早饭,我直接上吐下泻加发烧,于是乎,我终于意识到现在自己的作息多不健康,我开始早睡早起,必吃早饭,水果吃起来,最健康的午饭吃起来,终于一个月了,也算适应了。。但还是一直想着---我要离职。
  这期间,一直在思考自己做实习的选择是不是太冲动,这个暑期的时间节点,大家都在努力为找工作学习相应技能,或是加紧大论文的进度,还有考公选手也开始了。那我呢,这份工作做了之后,我还回不回去继续学技术?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实习真的有用吗?一开始我的答案是没啥用,现在依然是这么觉得。

总结

  对我来说,这份实习的体验能够让我提早审视自身,让我认识到自身已经陷进焦虑陷阱,让我明白被网络欺骗的程度有多深。
  但是,若是学技术,最好脚踏实地去学习,实习1-2个月打杂的也学不到什么;若是选择找工作,半躺平人士可以等到适当的时间再去找工作;若只是体验一下生活,尽量不要选择在关键时间节点。
  所以,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保持理智,持续思考,逃离信息茧房,不忘初心地筛选合理有用的信息,不要随便被网络言论带着跑,因为网络上的人最喜欢分享极端例子,网络上的例子大多都是个例。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增加自身不可替代性,但是不要陷进去。
 
  技术类、管理类、产品类、销售类等等等等这些工作岗位说白了就是都是工作而已,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以及思考,都是打工人而已,没什么高低贵贱的,也没有什么岗位是不可替代的。
  在这个社会中,或许有些人会认为研发岗地位高于职能岗,但其实在老板眼里,都是干活的。
  我们首先要尊重自己,接着也一定要尊重他人。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管是技术岗还是非技术岗,都要在工作中增添自己的思考与创新,  一定要把工作从不同端去认识和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提升工作质量和提高个人水平的双赢状态。
  但也要注意,不要自由创作过了火,完成要求是基本目的,更好的完成要求是下一层次,实在不行的话,偶尔休息一下也好!

有自己的底线

?理性时做好一定准备,选择的结局才不会被冲动和焦虑影响太多。
 
  不管是升学、工作、为人处事,都要提前确定好自己的底线。在理性的时候制定好的底线,会为焦虑时做出的决定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例如我找实习的时候,由于之前考研调剂“吃一堑”了,所以我在一开始找实习时就制定了自己的底线,行业、工资、通勤时间、工作属性、工作时长、双休等,所以虽然最终我不愿意继续留下转正,但整体的实习体验其实已经很不错。
  在接下来马上就要写大论文、找工作的时间里,我觉得也可以先行规划自己的最基本要求,这样就会有更明确的目标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