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常见聚类算法

发布时间 2023-07-16 19:55:09作者: 生物信息刘博

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是一种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用于构建进化树或聚类树。它基于样本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矩阵,将样本逐步合并成群集,并计算新群集的平均距离。

UPGMA的基本原理是按照距离最小的原则,通过计算两个最相似样本之间的平均距离来合并它们,并将它们看作一个新的群集。这个过程将不断重复,直到所有样本都被合并为一个群集。

具体步骤如下:
1. 计算样本间的距离矩阵(通常使用欧氏距离或其他相似性度量)。
2. 选择距离最小的两个样本,将它们合并为一个新的群集。
3. 更新距离矩阵,计算新群集与其他样本的距离。使用UPGMA的特殊公式,将两个群集的平均距离作为新的距离。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所有样本都合并为一个群集。

UPGMA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假设每个样本对最终结果的贡献相等,即未加权。这意味着UPGMA更适用于处理相对较小的数据集,其中样本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

通过构建聚类树,UPGMA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样本之间的关系、进化关系或分类关系。在生物信息学中,UPGMA常用于分析基因组序列、蛋白质序列或其他生物学数据的相似性,并帮助研究者推测物种进化的历史。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是一种常用的密度聚类算法,用于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分成具有相似密度的群集。相比于传统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DBSCAN不需要事先指定聚类数目,能够自动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并且能够识别出离群点。

DBSCAN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定义两个关键参数:邻域半径(ε)和邻域内最小样本数(MinPts),来刻画样本的密度。算法开始时,随机选择一个未访问的样本点,如果该点的邻域内包含至少MinPts个样本,则形成一个新的聚类。然后,对于邻域内的每个样本点,如果其邻域内也包含至少MinPts个样本,则将其加入当前聚类。这个过程会不断进行,直到无法再添加新的样本点为止,然后算法将选择下一个未访问的样本点,并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所有的样本点都被访问。

DBSCAN将样本点分为三类:核心点(Core Point)、边界点(Border Point)和噪声点(Noise Point)。核心点是在邻域内包含至少MinPts个样本点的点,边界点是在邻域内包含少于MinPts个样本点的点,并且位于核心点的邻域内,噪声点是既不是核心点也不是边界点的点。

通过DBSCAN算法,可以得到不同密度的聚类,根据样本之间的密度连接关系,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结构,并将离群点标记为噪声点。DBSCAN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图像分割、异常检测、地理信息系统等。

需要注意的是,DBSCAN对于参数的选择比较敏感,对于不同的数据集可能需要进行调优。邻域半径(ε)和邻域内最小样本数(MinPts)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聚类结果。

 

OPTICS(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是一种密度聚类算法,它可以帮助识别数据集中的聚类结构,并根据样本之间的密度连接关系生成一个有序的聚类图。

与DBSCAN类似,OPTICS也不需要事先指定聚类数目,并且能够处理任意形状的聚类和离群点。与DBSCAN不同的是,OPTICS通过计算每个样本点的可达距离(Reachability Distance)来度量样本之间的密度连接。

OPTICS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定义两个关键参数:邻域半径(ε)和邻域内最小样本数(MinPts),来刻画样本的密度。算法开始时,随机选择一个未访问的样本点,并计算该点与其邻域内所有样本点的可达距离。可达距离是指从当前样本点到邻域内某个样本点的最小距离。然后,根据可达距离将邻域内的样本点排序,并依次将它们加入聚类。

通过不断访问未访问的样本点,计算可达距离,并按照可达距离的顺序将样本点加入聚类,最终生成一个有序的聚类图。聚类图上的水平线表示密度的变化,高水平线表示高密度聚类,低水平线表示低密度聚类或离群点。

通过OPTICS算法,可以识别出不同密度的聚类结构,并提供一个有序的聚类图,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之间的聚类关系。OPTICS算法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应用,特别是在数据挖掘、图像分析和异常检测等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OPTICS对于参数的选择也比较敏感,邻域半径(ε)和邻域内最小样本数(MinPts)的选择会影响聚类结果。此外,OPTICS还可以通过提取聚类图的某些特征,如局部最大距离(Local Maximum Distance)或聚类间距(Cluster Separation),来帮助确定合适的聚类数目。

 

贪婪启发式算法(Greedy Heuristic)是一种常用的近似算法,用于在给定问题的解空间中寻找一个近似最优解。贪婪启发式算法通过每次选择当前看起来最优的解决方案来构建解,而不考虑全局最优解。它通常在每一步都做出局部最优的选择,以期望最终获得一个接近最优解的结果。

贪婪启发式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或启发准则,从问题的解空间中选择一个局部最优解,然后继续向下一步迭代。在每一步选择时,贪婪启发式算法只考虑当前可选解中的最优解,而不会回溯或重新评估之前的选择。因此,贪婪启发式算法通常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

贪婪启发式算法的性能取决于所选择的启发准则。不同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启发准则来指导选择。一些常见的启发准则包括选择当前能够提供最大收益、最小成本或最大覆盖范围的解决方案。

尽管贪婪启发式算法不能保证获得全局最优解,但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速度。贪婪启发式算法在许多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树问题、旅行商问题等。

需要注意的是,贪婪启发式算法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解,无法找到全局最优解。因此,在使用贪婪启发式算法时,需要权衡算法的效率和最终解的质量,并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