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再读产品思维

发布时间 2023-08-22 14:37:29作者: 咖啡机(K.F.J)

最近在阅读《从点子到产品:产品经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特在此做记录。

1)三类需求不记

  1. 没说清楚原因的需求,例如你做个XXX出来,别管那么多。
  2. 不说清逻辑的需求,例如这里我也没搞懂,你先看看。
  3. 不说实际遇到的需求,例如我觉得困难有人会这样用。

记录需求的时候,要确保格式:问题+方案,例如XXX在用我们的XXX功能时,感觉XXX,我们可以尝试XXX的方案。

2)需求优先级

判断需求是否重要,可以参考以下排序(从强到弱):

  1. 不做,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和恶劣的影响。
  2. 做了,会产生巨大好处和极佳的效果。
  3. 跟核心用户利益有关。
  4. 跟大部分用户权益有关。
  5. 跟效率或成本有关。
  6. 跟用户体验有关。

判断需求是否紧急,可以参考以下排序(从强到弱):

  1. 不做,错误会持续发生并产生严重的影响。
  2. 在一定时间内可控,但长期会有糟糕的影响。
  3. 做了,立刻能解决很多问题、产生正面的影响。
  4. 做了,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有良好的效果。

每个需求为什么在目前的位置和状态,产品经理应当了如指掌。

需求的各种变化、调整和意外,应该同步到整个团队。

3)发现问题

跟我们的预期不符的状况,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合情合理意味着不仅要有能说服自己的理由,还要有能说服别人的理由,不能只提问题,却不去证明问题的合理性。

把问题描述清楚,背景、涉及的人、解决问题的预期,对定量的问题,要有量化的指标;对定性的问题,也要有具体的对于好的定义。例如:

  1. 跟技术人员的协作在可行性评审中出了问题,经常导致开发延期(不延期就是解决了问题)
  2. 功能A上线后用户使用率只有10%,至少应该达到50%(达到指标就是解决了问题)
  3. 文档写得太简略,逻辑流程图有缺失(流程图补全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没有疼痛感也要主动发现问题,这是产品经理的基本素质。去发现问题出在哪里,尝试解决,或者协助别人解决。

4)分析问题

把复杂的问题抽象出容易理解、方便解决的本质。

在看数据或通过很多信息来判断事务时,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两件事肯定有因果关系,要看一看它们是不是只有相关性,是否是由别的诱因导致的,而并没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

在问题中,任何可能会造成歧义的词语、短句都要明晰其定义。不管是自己分析,还是跟大家讨论都要避免前后不一、有冲突的情况。

从现象中归纳出原理和本质,再用演绎的方法解决更多情况下的问题。

在分析问题时,不要太过主观臆断,还要看最初的假设是不是正确,以及找到真正解决问题并且让我们自己满意的方案。

产品经理应该对统计数据敏感,但不能误读统计数据的含义,平均数就是一个很容易造成误导的数据。

5)解决问题

在发现和分析问题时面向事,而在解决问题时面向人。

当解决不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就要试着拆分这个问题,按层次、步骤、逻辑拆分,直到你觉得每个小问题都达到自己能够解决的程度再去解决。

对于解决方案跟发现问题时一样,确保它是完整而可行的:

  1. 问题和背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所有逻辑的缘由是如何的?问题是在什么情境下提出的?
  2. 内容,完整和有可行性,并且不能模棱两可。
  3. 负责人,方案应当由谁来负责?为什么由他负责?
  4. 目标和验证方法,方案达到怎样的效果才算可以?如何验证?

如果是要协助别人或需要别人协助的方案:

  1. 确保对方获取到所有的信息,让他清楚整个方案的背景、内容和相关的各种信息。
  2. 了解对方的态度,如果对方不认可,找时间讨论问题出在哪里,确保达成共识。
  3. 设定一个期限,定期关注方案执行的情况,确保方案的相关人员没有搁浅或忘记此事。
  4. 解决后检验效果,与发现问题时相比是否缩小了差距,复盘检查整个处理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