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优化篇:详解dropout 正则化(Dropout Regularization)

发布时间 2023-12-21 10:15:09作者: Oten

dropout 正则化

除了\(L2\)正则化,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正则化方法——“Dropout(随机失活)”。

假设在训练上图这样的神经网络,它存在过拟合,这就是dropout所要处理的,复制这个神经网络,dropout会遍历网络的每一层,并设置消除神经网络中节点的概率。假设网络中的每一层,每个节点都以抛硬币的方式设置概率,每个节点得以保留和消除的概率都是0.5,设置完节点概率,会消除一些节点,然后删除掉从该节点进出的连线,最后得到一个节点更少,规模更小的网络,然后用backprop方法进行训练。

这是网络节点精简后的一个样本,对于其它样本,照旧以抛硬币的方式设置概率,保留一类节点集合,删除其它类型的节点集合。对于每个训练样本,都将采用一个精简后神经网络来训练它,这种方法似乎有点怪,单纯遍历节点,编码也是随机的,可它真的有效。不过可想而知,针对每个训练样本训练规模小得多的网络,最后可能会认识到为什么要正则化网络,因为在训练规模小得多的网络。

如何实施dropout呢?方法有几种,接下来要讲的是最常用的方法,即inverted dropout(反向随机失活),出于完整性考虑,用一个三层(\(l=3\))网络来举例说明。编码中会有很多涉及到3的地方。只举例说明如何在某一层中实施dropout

首先要定义向量\(d\)\(d^{[3]}\)表示网络第三层的dropout向量:

d3 = np.random.rand(a3.shape[0],a3.shape[1])

然后看它是否小于某数,称之为keep-probkeep-prob是一个具体数字,上个示例中它是0.5,而本例中它是0.8,它表示保留某个隐藏单元的概率,此处keep-prob等于0.8,它意味着消除任意一个隐藏单元的概率是0.2,它的作用就是生成随机矩阵,如果对\(a^{[3]}\)进行因子分解,效果也是一样的。\(d^{[3]}\)是一个矩阵,每个样本和每个隐藏单元,其中\(d^{[3]}\)中的对应值为1的概率都是0.8,对应为0的概率是0.2,随机数字小于0.8。它等于1的概率是0.8,等于0的概率是0.2。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从第三层中获取激活函数,这里叫它\(a^{[3]}\)\(a^{[3]}\)含有要计算的激活函数,\(a^{[3]}\)等于上面的\(a^{[3]}\)乘以\(d^{[3]}\)a3 =np.multiply(a3,d3),这里是元素相乘,也可写为\(a3*=d3\),它的作用就是让\(d^{[3]}\)中所有等于0的元素(输出),而各个元素等于0的概率只有20%,乘法运算最终把\(d^{\left\lbrack3 \right]}\)中相应元素输出,即让\(d^{[3]}\)中0元素与\(a^{[3]}\)中相对元素归零。

如果用python实现该算法的话,\(d^{[3]}\)则是一个布尔型数组,值为truefalse,而不是1和0,乘法运算依然有效,python会把truefalse翻译为1和0,大家可以用python尝试一下。

最后,向外扩展\(a^{[3]}\),用它除以0.8,或者除以keep-prob参数。

下面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为方便起见,假设第三隐藏层上有50个单元或50个神经元,在一维上\(a^{[3]}\)是50,通过因子分解将它拆分成\(50×m\)维的,保留和删除它们的概率分别为80%和20%,这意味着最后被删除或归零的单元平均有10(50×20%=10)个,现在看下\(z^{\lbrack4]}\)\(z^{[4]} = w^{[4]} a^{[3]} + b^{[4]}\),的预期是,\(a^{[3]}\)减少20%,也就是说\(a^{[3]}\)中有20%的元素被归零,为了不影响\(z^{\lbrack4]}\)的期望值,需要用\(w^{[4]} a^{[3]}/0.8\),它将会修正或弥补所需的那20%,\(a^{[3]}\)的期望值不会变,划线部分就是所谓的dropout方法。

它的功能是,不论keep-prop的值是多少0.8,0.9甚至是1,如果keep-prop设置为1,那么就不存在dropout,因为它会保留所有节点。反向随机失活(inverted dropout)方法通过除以keep-prob,确保\(a^{[3]}\)的期望值不变。

事实证明,在测试阶段,当评估一个神经网络时,也就是用绿线框标注的反向随机失活方法,使测试阶段变得更容易,因为它的数据扩展问题变少。

据了解,目前实施dropout最常用的方法就是Inverted dropout,建议大家动手实践一下。Dropout早期的迭代版本都没有除以keep-prob,所以在测试阶段,平均值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不过那些版本已经不再使用了。

现在使用的是\(d\)向量,会发现,不同的训练样本,清除不同的隐藏单元也不同。实际上,如果通过相同训练集多次传递数据,每次训练数据的梯度不同,则随机对不同隐藏单元归零,有时却并非如此。比如,需要将相同隐藏单元归零,第一次迭代梯度下降时,把一些隐藏单元归零,第二次迭代梯度下降时,也就是第二次遍历训练集时,对不同类型的隐藏层单元归零。向量\(d\)\(d^{[3]}\)用来决定第三层中哪些单元归零,无论用foreprop还是backprop,这里只介绍了foreprob

如何在测试阶段训练算法,在测试阶段,已经给出了\(x\),或是想预测的变量,用的是标准计数法。用\(a^{\lbrack0]}\),第0层的激活函数标注为测试样本\(x\),在测试阶段不使用dropout函数,尤其是像下列情况:

\(z^{[1]} = w^{[1]} a^{[0]} + b^{[1]}\)

\(a^{[1]} = g^{[1]}(z^{[1]})\)

\(z^{[2]} = \ w^{[2]} a^{[1]} + b^{[2]}\)

\(a^{[2]} = \ldots\)

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层,预测值为\(\hat{y}\)

显然在测试阶段,并未使用dropout,自然也就不用抛硬币来决定失活概率,以及要消除哪些隐藏单元了,因为在测试阶段进行预测时,不期望输出结果是随机的,如果测试阶段应用dropout函数,预测会受到干扰。理论上,只需要多次运行预测处理过程,每一次,不同的隐藏单元会被随机归零,预测处理遍历它们,但计算效率低,得出的结果也几乎相同,与这个不同程序产生的结果极为相似。

Inverted dropout函数在除以keep-prob时可以记住上一步的操作,目的是确保即使在测试阶段不执行dropout来调整数值范围,激活函数的预期结果也不会发生变化,所以没必要在测试阶段额外添加尺度参数,这与训练阶段不同。

\(l=keep-prob\)

这就是drop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