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学习日,学习了结构思考力

发布时间 2023-09-09 09:57:23作者: EdisonZhou

大家好,我是Edison。

近日,在公司的学习日上,学习了李忠秋老师的在线直播课《结构思考力》,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小时内容,但却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我开始逐渐刻意训练自己的结构化思维。

所谓的《结构思考力》核心内容其实来源于一本经典的书籍巴巴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我老早就听说过,但是一直没有学习过。李老师的这门课就相当于是《金字塔原理》的本地化版本,借着这次机会,我对这次直播课的内容做了一些笔记,分享与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职场中,需要有逻辑

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面临着两种情况:

一种是你和别人讨论业务和技术,别人说了半天,一句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根本不知道他在表达什么,感觉有点浪费时间;

另一种是别人和你讨论业务和技术,你说了半天,也一句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表达什么,感觉有点浪费时间;这其实就是没有逻辑,杂乱无章的表现,可能对于参与对话的人来说,都是种灾难。

同样的事情,如果能够结构化思考和表达,可以节省双方更多地时间,提高效率。如果你仔细观察,公司中的高级管理者,一般都会很重视结构化的能力。

那么,结构化的能力有没有可以学习的套路呢?李忠秋老师分享了一个很好的套路:论证类比

论:结论先行,证:以上统下,类:归类分组,比:逻辑递进。

论:结论先行

这或许是我们需要改变的第一步:在工作、汇报、沟通中,先说结论。很多时候,我们做了40分钟的演讲,写了几千字的博客,读者还是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让其失去了耐心,也失去了效率。

在结构思考力中,强调先总后分,即先框架后细节,先总结后具体,先结论后原因,先重要后其次。比如,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某电力公司的经理向总经理汇报,洋洋洒洒说了半天,总经理不知所云,实在不耐烦了,还是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只好说“说结论!”。然后,对方才说,“电费核算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需要支持!”可以看到,最重要的信息最后才说,而且被淹没在各个问题中了。

 图片来源:《结构思考力》

李老师说,平时可以多看看以下几个领域的内容,他们在结论先行这个方面算是一个模范了:

  • 政府工作报告

  • 报纸

  • 咨询公司的报告

总结:在工作中,直切主题,不说废话,结论先行,大家都高效

证:以上统下

很多时候,我们即使先说了结论,但没有支持结论的依据,老板还是不满意。这就是,有结论,更要有依据,因此接下来的论证也需要完整,即以上统下。例如,一个销售经理做报告,他的目的是想动员业务经理们大理推广新产品,主题为《新产品收益高》,他准备了6个方面来阐述这个主题:

1、规模带来效益

2、新产品拥有专项奖励

3、公司考核会向新产品倾斜

4、信息交叉验证,透明度高

5、贷后检查集中,易操作

6、追加担保有抓手

但是,有了结论,却没有支持结论的一句,即以上统下。因此,看起来仍然是一盘散沙。根据上面的内容简单分析一下,做下分类:123是想说明产品收益高,456是想说产品风险可控。

这个时候,我们其实只需要稍加修改,就可以让上面的散沙变成一个金字塔:

  图片来源:《结构思考力》

这就是:以上统下,上面有啥,下面就应该有啥

类:归类分组

有了结论,以上统下,还需要什么呢?答案是:归类分组。
归类分组,即为了提高效率,需要控制分类的个数,到底是分成3点还是5点,7点还是9点,这其实关系着接收者一次性能够接收的信息量(是能记住3点 还是 5点),以及你阐述的时间(是5分钟还是20分钟?)。在归类分组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则:MECE法则

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缩写,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它有时也被称为“不重不漏”。MECE也是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之一!

当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或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明别类时,往往会用到MECE法则。它能有效的帮我们对问题进行结构化分析,或对事物进行归类分组,避免因思维混乱而出现重叠或遗漏的逻辑问题。

例如下图,把运动员分男选手和女选手,已经做到了“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符合MECE法则;而其他两个分类就不符合MECE法则,要么有遗漏,要么有重叠又有遗漏。

由上可知,通过逐步分解法把问题的所有要素定义清楚,是MECE分析的核心思路。彼此独立又完整的问题定义,是进行后续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基础,也是结构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李老师则在《结构思考力》举了一个出差要带什么东西的例子,很多人总说老是忘记这忘记那,清单怎么也列不全。

But,如果你有一个金字塔结构,可能就简单多了,如下图所示,这就是归类分组的力量!

 图片来源:《结构思考力》

比:逻辑递进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最后一步:比,即逻辑递进。

我们在对材料和信息进行归类分组后,同一类或同一组内的材料和信息按什么顺序进行排列就成了问题。

如果顺序不对,这些材料传递出来的信息就会出现偏差,让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这时,就需要运用到逻辑递进这一原则。

逻辑递进,就是同一逻辑范畴的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正因为有了这种逻辑顺序,才使得事物变得有规律可循,显得更加有序,更加系统

最常见的逻辑顺序有三种:

第一、时间顺序

按照前因后果的顺序来陈述。比如,领导要告诉你本周的工作安排,那么他的陈述过程应该是从周一开始讲,接着到周二、周三...周五。如果领导突然在中间加一句上周五我们应该做什么,就不符合时间顺序的递进关系了,你听着也会觉得很突兀。

第二、结构顺序

按照事物的组成结构或空间来陈述。比如,某汽车公司的销售人员需要向主管汇报本月全国各地的销售额,按照华东、华西、华南、华北、华中这样的顺序来讲。另外,把一个抽象概念拆分成几个组成要素,也是结构顺序的一种。

第三、重要性顺序

按照重要性来排列。比如前面提到的例子,“我们应该多运动”,有下面几个理由,这时候就可以把重要的理由排在前面,强调出多运动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语言,展现出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更有利于沟通的准确和顺畅。

 图片来源:《结构思考力》

小结

结构化之路,知易行难,唯有不断地刻意练习,才能练就结构化的思考和表达。如果全文只能记住四个字,那一定是“论证类比”。

 图片来源:《结构思考力》

最后,如果你对这门课感兴趣,可以购买李忠秋老师的畅销书《结构思考力》

我自己也刚刚买了一本,他的课程基本基于他的这本书来构建的,不止论证类比这部分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