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明亡清兴血泪史 - 知乎

发布时间 2023-12-06 11:09:12作者: 爱笑的3
title: 《红楼梦》是明亡清兴血泪史 - 知乎
updated: 2023-06-27 07:23:26Z
created: 2023-06-27 07:22:52Z
source: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6564627
tags:
  - book

三年前在天涯看了一篇剖析《红楼梦》的文章后,觉得很精辟。原文已经找不到了,以下是我凭记忆复述原文部分观点。有不当之处请见谅。

《红楼梦》无疑是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文学艺术价值极高。研究者很多,胡适等大家认为是曹雪芹所著,以描写贾王薛史四大家族兴衰之事来影射曹家的兴衰。《红楼梦》文学性极高,书中诗词歌赋亭台楼阁的描写等等,每一样都做到了极致。

以前我对书中的公子小姐们每天吟诗作赋、儿女情长这样的情节内容喜欢不起来,而且全书都笼罩在一种凄美压抑的神秘气氛中,所以只是略翻一二。比如‘’黛玉葬花‘’这个凄美的情节显然是浓墨重彩描写的,作者用情很深,但还是对黛玉一边流泪一边葬花还作诗的情景表示惊讶,这名女子太文艺太脆弱了吧。

如果家族昔日的辉煌和被抄家的凄惨结局的强烈反差,给作者内心造成巨大的伤痛,可以理解。但不至于到字字泣血,罄竹难书的地步吧。

书中有很多隐喻、影射和铺垫值得推敲。四大家族贾王薛史,表面上写“家亡血史”,实际隐喻明亡血史,这个家就是老朱家。《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鉴”是铜镜,风月宝鉴在贾瑞生病时出现过,有两面-正面看到的是丰满的美女,背面看到的骷髅,贾瑞死时,贾代儒大怒要烧了风月宝鉴,毁掉一面镜子不用砸不用摔 干嘛用烧呢?因为风月宝鉴是书,就是《风月宝鉴》这本书,它有正反两面,正面写的是几大家族的荣华富贵的生活,反面写的是明朝灭亡的血泪史。“风月”即是清风明月,暗指是清朝和明朝,“风月宝鉴”就是清朝兴起明朝灭亡的历史,作者想把这段悲惨的历史告诉世人和后人,但却不能明说,当时的社会环境大兴文字狱 剃发易服,作者只能采用极其隐蔽的方法,把真实意图隐藏起来。还记得跛脚道人一再嘱咐贾瑞“千万不可照正面,一定要看反面”,这其实是告诉读者解读《红楼梦》的正确方法。

第五十二回有个真真国女子,念了首诗,开头两句便是:“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大意是‘’明朝已成为一场梦,作者已置身在清国夜晚吟唱的歌声中‘’。

贾宝玉影射的是传国玉玺。贾宝玉前世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经过修炼化作通灵宝玉,上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传国玉玺正面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贾宝玉出生时口里含着玉(口含玉是国)。为什么安排宝玉姓贾,因为玉玺(政权)已落入满人手中,这个残酷对待汉人的政权是汉人不认可的,所以是假的。玉玺象征皇权,而贾宝玉一直处在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争夺中,那么林黛玉和薛宝钗影射的是谁呢?

林黛玉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属木)。林黛玉前世是绛珠草,红色的草木,即赤心木,也就是喻指她姓朱,代表了朱明王朝。书中主要人物的结局,作者在前面早已暗示,黛玉的结局,判词中写得很明显了“玉带林中挂”,最后是吊死在树上,很多人就是不愿意相信。书中有不少这样的暗示,比如贾雨村寄居葫芦庙时作诗抒发抱负“玉(黛玉)在椟中求善價(宝玉),钗(宝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字时飞)”,作者借雨村之口暗示了黛玉和宝钗的命运:林黛玉一直在等贾宝玉,黛玉是从一而终的,薛宝钗最终做了贾雨村的妾。其实很符合黛玉和宝钗两人的性格,喜欢宝钗的人也很难接受这样的情形,但这就是作者苦心安排的,好好体会吧。关于黛玉葬花,如果只将其解读为如何唯美的行为艺术,实在辜负了作者呕心沥血的笔墨。“书中人对花的态度是不同的,黛玉爱花怜花,宝钗吃花(宝钗每天服用的冷香丸是采集四季的花制成)。黛玉和宝玉对话中说出花是有生命的,看到满地落花不禁伤感哭泣。殊不知作者笔下的花暗指华夏汉人,想象一下作者借黛玉之眼在末世看到的凄惨情景(这是在风月宝鉴的反面看到的情景):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秀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看到如此情景,作者怎能不字字泣血。可以了解一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屠杀(总数超过千万),就能理解黛玉为何为落花留下这么多泪水。

书中还有很多影射,宝钗(金暗指后金)暗指皇太极,蒋玉函暗指装玉玺的盒子,袭人暗指满人包裹玉玺的龙衣,紫鹃暗指崇祯皇帝的亲臣,秦可卿暗指朱常洛,贾敬暗指嘉靖帝。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红楼梦》,解开了我以前的一些疑惑,窥探到这本书隐藏的民族血泪。我能够理解一些作者的良苦用意,作者真实用意应该是想通过此书告诉世人真实的明朝灭亡历史,让世人以之为鉴,铭记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强大自己的国家,增强民族凝聚力。

为什么那么多所谓的红学家不点破呢?有一部分人是真的没往明亡史这方面想。另外一部分就是装不知道了,人家要靠这本书赚钱过日子。其次有一部分前朝精英成了各行各业的顶层,占领了舆论高地,极尽的美化清朝,模糊过去那段历史。还有可能国家层面不希望对这本书过度的解读。

一万个读者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忠于原著,领会作者的意图,自己有所感悟,这样也不枉费作者的一番苦心。这里说的只是个人的观点,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原文